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回到三国当皇帝 > 第九百四十四章 利息一成有借有还
  于是李琛当即便同意了陈群他们的提议,改白送为出借,给饥民的粮食,明年夏收之后,必须要还给官府才行!
  但是有一个曹掾却犹豫了一下之后,对李琛和陈群他们问道:“那么请问君候,借粮的话,要收多少利呢?”
  李琛听了之后,立即又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这时代富家大户和各地豪强们惯用的伎俩,就是向百姓放高利贷。
  东汉末年的时候,各地的地方豪强对于土地兼并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后世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几乎各个朝代走到最后的时候,几乎都会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情况,造成社会矛盾最终爆发,农民起义不断的兴起,最终将这个朝代给击垮。
  东汉自然也不能例外,这时代的土地兼并同样也已经十分严重了,这跟地方豪强巧取豪夺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而地方豪强最擅长使用的办法,就是放高利贷,当遇上荒年或者一些平民家中出事的时候,一时间缺钱或者是缺粮揭不开锅的时候,地方豪强便会借贷给他们钱粮,但是利息却非常之高,往往是驴打滚的利率,导致了平民借了钱粮,应付过燃眉之急之后,第二年却还不起借贷的钱粮。
  当他们还不起所借的钱粮之后,豪强便会勾结地方官府的官吏,强行催收,最终以夺取平民百姓的粮田为目的,将借贷钱粮的平民百姓赶出他们的土地,逼迫他们破产变成豪强的徒附甚至是卖身为奴。
  最终结果是土地大量集中于少数地主豪强乃至是世家门阀手中,而大批百姓失去了土地,最后酿成大乱。
  今天这个曹掾提出来的问题,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官府借粮给饥民,那么收不收利息?
  但是仅仅只是利息的话,那么还是小事,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官府如果出借粮食,那么就会侵犯到地方地主豪强的切身利益,导致他们无法借助这个机会放高利贷了。
  于是众人听了这个曹掾的问题之后,都立即想到了这一层,顿时都沉默了下来。
  而其中像戏志才这样寒门出身的人,因为他们基本上不会做这种事情,所以他们对于这种事情很深恶痛绝,所以当这个曹掾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就都把目光投向了李琛。
  因为李琛虽然也是寒门出身,但是现如今李家也算是地方豪强了,别看他们刚来沛国,还尚未在沛国扎根下来,可是李家的财力却是非常雄厚的,从这次李琛请叔父李辩,帮着沛国筹措赈济饥民的粮食的行动来看,李家的财力之雄厚,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计。
  这次李琛同意借粮给饥民,肯定是善举,但是接下来对于出借粮食收取多少利息,那么就能看出李琛此次为了赈济饥民,是不是真的甘愿得罪一些地方的劣绅豪强了。
  李琛听罢之后稍微思量了一下便笑了起来:“当然要收取利息了!既然是出借粮食,岂能不收利息?”
  当他说到这里的时候,戏志才眼神之中闪过了一丝失望之色,另外还有两个出身寒门的属吏,眼神之中也闪过了一丝失望之色。
  他们的神色变化,也都落在了李琛眼中,接着李琛笑道:“考虑到明年肯定还是有一部分饥民无法还上所借的粮食,其中必有损耗,那么计息也是理所应当!
  无息的话,会出现亏空,但是息重则伤民,故此我以为,利息可定为一分!借粮一斛,明年夏收之后,多还一斗,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戏志才等人一听李琛定下的这个利息之后,顿时都笑了起来,借粮一斛,多还一斗,这个利息可以说低到了令人不敢相信的程度,要知道这个时代借贷钱粮,就算是稍有点良心的地主豪强,利率最低也会高达五成以上,如果遇上了缺德的地主豪强的话,那么就是驴打滚几倍的利息,能活活把人给逼死。
  孙丙父亲当年借贷的赵家的钱就是因为赵家在契约上做手脚,逼迫孙家还不起钱,夺走了孙丙家的粮田,最终惹怒了孙丙当场激愤之下杀了赵家催债之人。
  而这个情况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情况,不少地主豪强就是用这种手段,不断的敛财同时夺取平民的土地,最终发家致富的。
  李琛只收一成利息,这可谓是良心到了极点了,等于是没怎么收利息,只要饥民明年开春好好种田,那么夏收之前没有遇上天灾,便可以轻松还掉所借的粮食和利息,这已经是良心的没法再良心的事情了。
  看来李琛这是铁了心要多救一些沛国的百姓了,为此甚至不惜得罪地方地主豪强,可见李琛确确实实的为民着想。
  戏志才起身,来到堂下,拜倒在地,大声说道:“志才代沛国百姓,谢过君候!”
  看到戏志才这么说,堂中的相府属吏们于是纷纷都起身代沛国百姓向李琛道谢。
  “诸君不必如此,朝廷擢我为沛相,代朝廷牧沛国之民,我便乃是沛国百姓的父母官,自当为百姓着想,这么做是理所应当!还望诸君能助我帮着沛国黔首百姓共克时艰,待到来年,想必定能共度过这段艰难之时!”李琛也站起身,对在场的诸吏深施一礼朗声说道。
  当岁末新旧交替的过年期间,沛国过半的县里,却忙作一团,一批批粮食被郡兵护送到了各县之中,交给了各县的守吏,然后开始在县城之外,发放给了饥寒交迫的县里的饥民们。
  每家每户按照人口,给予数量不等的粮食,但是领到粮食的饥民,却必须要签下一份借据,夏粮收获之际,偿还给县里同样数量的新粮,另外加收一成利息的粮食。
  起初饥民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官府居然会如此善待他们,出借给他们粮食,却只收一成利息,所以不少人不敢相信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