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走进不科学 > 第298节
  而是认真的思考起了其他一些可能。
  但如果说光真的是一种波的话……
  那么他的绝对绝对时空观就会面对一个无法避免的漏洞了,因为波动显然不是一种绝对刚性的运动状态。
  不知自己的这个疑惑,徐云能不能给出自己解答呢?
  小牛继续看了下去。
  徐云首先解答的是木桶实验的问题。
  “您的思路我大概可以理解,乍一看似乎也相当精妙,一共有这六个递增的思路……”
  “但是您是否想到过……您在第五步的思路上出现了错误呢?”
  “我们假设……”
  “那么您所进行的实验现象会变成这样……”
  “随着水和水桶的相对运动减小……”
  看着这部分内容。
  小牛就像是个沉思者的雕塑,整个人一动不动。
  但在他的体内。
  那颗17世纪的最强大脑却在飞速的模拟、思考着徐云所说的内容。
  半个小时后。
  小牛放下信件,整个人沉沉的呼出了一口气。
  果然。
  不愧是肥鱼……
  这位来自东方的神秘男子,果然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新奇的思路。
  在理性化后,小牛不得不承认。
  徐云的这番解答要比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更具说服力,除了掀桌子耍无赖之外是无法反驳的。
  因此很明显。
  自己认为的绝对时空观是错的,最起码不适用于任何一个领域。
  想到这里。
  小牛的心中忽然出现了一丝后怕与庆幸:
  还好这封信来得早!
  如今他才刚刚构想出了绝对时空观的概念,虽然对它的未来有所期许,但还没有把它视为‘真理’,更没有将它公开。
  若是等自己四五十岁、思维根深蒂固之际见到这封信。
  届时恐怕整个信念都会崩塌吧……
  随后小牛用力调整了一番呼吸,继续看了下去。
  绝对时空观的问题他其实预先便有了一些准备,否则他也不会给徐云写信了。
  因此在彻底发现观念错误后。
  小牛还是很快便将心态调整了过来,迫切的想看看徐云对于光的属性是否有所见解。
  这其实也是他耍的一个小手段:
  他没告诉徐云具体遇到的问题,想再试探一下,看看这个神秘的同龄人能否再给自己一些惊喜。
  徐云对于光属性的看法就连接下木桶实验内容的下方,因此小牛很快便看到了那句话:
  “您是否想过……”
  “光的属性……”
  “有可能是两种情况共存的呢?”
  听闻此言。
  小牛先是一愣。
  旋即一股酥麻感便从尾椎升起,直入脑海。
  在小牛原先的想法中。
  徐云可能挑出自己的某些漏洞,从而否定自己的结果。
  也可能据理力争,阐明支持波动说或者微粒说的任意一种。
  可眼下按照徐云的这番说法……
  光既是波,也是粒子?
  一种物质具有两个属性,这怎么可能呢?
  就像一个人,ta在生理上既是男的,又是女的?
  不过出于对徐云的信任。
  小牛还是继续看了下去。
  “在亚洲历史中,有一位很有名的异族前辈,名叫迪迦,喜欢做大骨熬汤。”
  “有一次他通过计算发现,如果在光束的传播路径上,放置一块不透明的圆板。”
  “由于光在圆板边缘的衍射,那么在离圆板一定距离的地方,圆板阴影的中心应当出现一个亮斑。”
  “很难以接受的情况是吗?但它确实发生了。”
  “而这,便是一种很典型的波动说表现。”
  “但同样,在色散现象中,光的微粒说也是找不出任何漏洞反驳的事实。
  “因此迪迦便提出了一种看法,有没有可能光既是粒子,也同时是波呢?”
  看到这里。
  小牛又是一愣:
  “阴影中心,亮斑?”
  纵观人类历史。
  说起可以载入史册的学术打脸事件或者言论,数起来的话其实有不少。
  而最具代表性的当场打脸,则必然要首推泊松亮斑了。
  首先提及一件事……或者说一个常识:
  在学术界中,以人名为开头的定理有很多。
  比如大家熟悉的杨辉三角,还有麦克斯韦方程式、法拉第定律、读者最帅原则等等,堪称数不胜数。
  这些人名定理大多都是为了纪念提出或者发明人的贡献,属于华夏古语中‘青史留名’的概念。
  但泊松亮斑,却是一个绝对的特例。
  事件的发生背景要追溯到1818。
  在诺贝尔奖之前,最负盛名的科学奖项是是高卢科学院的学院征文大奖,以及约翰牛皇家科学院的科普利奖章。
  其中科普利奖设立的时间要比高卢晚十年,但它的起点要比高卢高。
  这个奖项针对的是理论研究,彰显了约翰牛皇家科学院的高逼格。
  奖项逼格高,肯定争它的人就多了。
  因此在科普利奖设立后,风头立刻盖过了高卢科学院的学院征文大奖。
  英法是一对欢喜冤家,看到老邻居后来居上,高卢科学院便开始静思己过。
  痛定思痛之后也一改策略,讨论起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
  到了1818年。
  征文大奖的题目定为光的衍射。
  在此之前,光的波动说微粒说已经争了近百年。
  微粒说的代表人物是一代天骄老牛,波动说的代表人物是惠更斯和胡克。
  由于爵爷的江湖地位,微粒说占据上风,波动说节节败退。
  而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则似乎又给波动说带来了一丝曙光,看上去好像有机会垂死病中惊坐起,谈笑风生又几年的样子。
  征文大奖把衍射作为题目,也有点为自家老祖惠更斯平反的意味。
  当时的菲涅尔刚刚从土木老哥转职到光学不久,已经崭露头角,也参加了这次大赛。
  同时很巧合的是。
  菲涅尔在大赛之前就已经考虑过了这个问题,认为光是一种波,具有衍射现象。
  这次适逢其会,他就早早交卷,等待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裁决。
  这次评审委员会的首席专家,便是大名鼎鼎的泊松。
  而泊松是一个坚定的微粒说支持者,对于菲涅尔的答案自然是嗤之以鼻的。
  他通过计算得出,如果菲涅尔的理论正确,便会出现一个很挑战三观的现象:
  在光束的传播路径上放置一块不透明的圆板,那么由于光在圆板边缘的衍射,在离圆板一定距离的地方,圆板阴影的中央应当出现一个亮斑。
  用人话……咳咳,通俗语言简化一下就是:
  你拿着一根手电筒去照一个不透明的盘子,盘子背后的影子中心会出现一个光斑。
  在当时来说,这简直是不可能的情况。
  即便现在看来,也仍旧有点不可思议。
  少年菲涅尔之前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理论会有这么一个神奇的结果,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挑战。
  经过精心的实验,终于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