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北平,盛况远超往昔。
  国庆日白间,朱允炆亲至北平军营,与军同欢。夜间,与民同庆。
  北平军民绝大部分人是第一次见到大明天子,第一次与大明天子共度国庆,喜庆远超往年,就连移民北平的百姓也蜂拥入城,希望一睹建文皇帝的风采。
  朱允炆频频现身,并在城墙之上发表了“运河通,北平兴”的演讲,释放出了强烈的商业信号与发展信号,一些敏锐的商人开始布局京师的生意,结果却发现想买一座宅院都难,许多宅院根本就不发卖,仔细一打听,好嘛,地契都在皇家中央钱庄手里……
  到这个时候,解缙、朱棣等人彻底地佩服朱允炆了,人家在做生意的同时,早就进军了北平房地产行业,悄无声息收走了一处处宅院,现在看不值钱,一旦营造北平城,一旦迁都,这一处处房产的价值可就是翻了天……
  面对夏元吉埋怨的目光,朱允炆也不作解释,反正北平城中许多地方都要拆了重建,自己下手早是早了点,但绝对都不在朝廷征用土地的范围内啊,虽说现在北平紫禁城的设计图纸还没出来……
  元宵节一过,朱允炆便打算返回京师了,北巡的根本任务已经完成,继续留在这里的意义已经不大。
  朱允炆打算迁都的消息尚没有外溢出去,原因是解缙、茹瑺等人暗中封锁了消息,内阁的考虑是,如果过早将消息传回京师,反对的奏章必然满天飞,这种奏章朱文奎肯定是处理不了,必然会转送到北平来。
  万一太多反对奏折惹恼了朱允炆,一生气不走了,直接住在了北平,那事情就麻烦大了,想要折腾,最好是回到京师之后,所以与其他官员通了气,别写信告诉南京的同僚。
  朱允炆知道这些事,但全不在意,如此大事想遮盖下去是不可能的了,回到京师爆出来也好。
  但朱允炆还是没走成,行程耽误了下来,原因是等人,这个人名为:
  买里。
  一听就不是汉族人,没错,这是一个女真人。
  正月二十日,北平布政使司。
  野人女真首领买里带二十九人,携海东青两只,东珠八颗,骏马十二匹,来大明朝贡称臣。
  朱允炆亲自迎接了买里,热情地安排其落座。
  买里打量着年轻的朱允炆,感叹了一堆,朱允炆没听懂,待通事翻译过来,才明白人家说的是:“久闻大明天子年轻有为,治国有方,不成想竟是如此年轻,当真令人惊叹。”
  朱允炆看着穿着兽衣,脖子上还挂着一些骨头坠饰的买里,含笑回道:“全赖太祖看重,群臣拥护。买里首领能受谕敕而来,朕深感欣慰。”
  买里连忙谦卑的表示:“这也是我等的福分。”
  在建文四年十二月初,明廷派遣使臣深入辽东女真各部落,招抚各部落族人,令其朝贡大明。买里见到了大明使臣,没有犹豫就答应下来,安排好部落事宜之后,便带了人与礼物前来朝贡。
  买里如此识相,是因为此人年纪大,见的事多……
  在洪武初期,女真部落是受制于元朝的,具体来说,是受制于纳哈出的。但在洪武二十年,冯胜带兵二十万征伐辽东的纳哈出,纳哈出迫于军事压力,不得不投降于大明。
  纳哈出的投降,让大明得到了海西女真的土地,也打开了辽东之路,为大明经略辽东打下了基础。
  纳哈出被朱元璋封为海西侯,得到了隆厚待遇,但此人命不长,在洪武二十一年,跟随傅友德征伐云南,病死在途中。
  纳哈出投降后被调走,朱元璋当时也没有将重心放在辽东,虽然设置了辽东都司,却没有重视与招抚女真各部落,此时的女真各部落开始陷入“群龙无首”,“无所依从”的状态,直到建文皇帝招抚的使臣进入各女真部落。
  买里见识过大明的强大,想当初,纳哈出兵势威武,二十万余众,都不战而降,之后更是在捕鱼儿海消灭了北元的主力,就在前两年,大明还在乔巴山与鞑靼、瓦剌精锐过招,竟还占了便宜,就连彪横的朵颜卫也被打得不敢再动弹。
  就自己部落那两千来号人,根本不是大明的对手,人家大明特意派遣使臣跑一趟,自己不来岂不是不给大明面子,不给面子,很容易挨揍的,这么简单的道理买里还是清楚。
  不过,朱允炆伸手到辽东女真部落终究还是太晚了一些,买里闲聊几句之后,便开始说:“我的部落愿意臣服于大明,年年纳贡。只是,若有些部落不臣服于大明,不知天子如何应对?”
  朱允炆瞳孔一凝,对于如此直接的买里多少有些惊讶,转念一想,这些人也没什么文化,说话直来直去惯了,不由回道:“首领这个问题问得好,朕秉承太祖之志,对外怀柔远人,施恩以博,今遣使臣进入辽东,若诸部落敬顺天意,诚心来朝,明廷自会帮其设置卫所,给印信,授以名分、赏赐,开商道,通往来,共享太平之福。若有部落不听,朕会再派使臣招抚。”
  买里直肠子一个,追问:“若再不听明廷呢?”
  朱允炆回道:“三派使臣。”
  “若依旧不听呢?”
  买里继续问。
  朱允炆端起茶碗,呵呵笑了笑,平和地说:“大明有个词,叫三顾茅庐。若三顾而不来,这茅庐怕是会着火啊。”
  通事听闻之后有些为难,三顾茅庐是成语,不好翻译,干脆就简单点来,翻译过去:“请三次不来,就烧了他们的房子。”
  买里深吸了一口气,这个问题可就有点严重,要知道明廷这些年来一直都没怎么重点“关照”过辽东,结果有不少女真部落只好选择臣服于高丽(朝-鲜),人家现在是朝-鲜的人,怎么可能会听从大明的招抚……
  “怕是有战事啊。”
  买里有些不安。
  朱允炆听闻,摆了摆手:“大明一向恩怨分明,是大明的朋友,大明愿意保护,绝不加害,是大明的敌人,大明愿意消灭,绝不手软。他日买里首领返回平住,可以将朕的话转知其他首领。”
  买里耷拉着脸,迫不得已点了点头。
  这个年轻的君主哪里有“怀柔远人,施恩以博”的样子啊,这不是赤果果地威胁吗?
  朱允炆似乎看穿了买里的心思,起身看向通事,严肃中带着几分肃杀之气说:“告诉他,朕的话绝非威胁辽东女真各部落,而是宽仁的通报。”
  第七百五十六章 交趾,残余流寇(一更)
  宽仁的通报!
  解缙、茹瑺等人不由地皱紧眉头,朱允炆如此锋芒毕露,如此咄咄逼人,与宽仁实在是不沾边啊。不过皇上与使臣对话,臣子确实不好直接打断。
  买里听清楚之后,不由地打了个激灵,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杀气有些重啊。
  朱允炆真的没有威胁女真各部落,经过漫长的思索与种种考量,东北战略已初步形成,那就是十六个字:
  摒弃羁縻,完全控制!
  臣我则存,敌我则亡!
  历史上的朱棣太过怀柔,一味封赏女真各部落,怀柔各部落,虽在设置了诸多卫所与奴儿干都司,看似控制了东北,但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控制和放风筝差不多,手与风筝之间,只有一根几乎看不到的线。
  朱允炆不打算放风筝,自然不需要什么线,东北是大明的,女真可以选择站着听话,也可以选择坐着听话,当然,也有选择躺着听话的权利。
  买里多少有些胆战心惊,别看朱允炆年轻,但毕竟是大明的主人,一句话可以翻天覆地的人物,为了保护自己的部落,买里当即表示:“不管其他部落如何,我的部落一定是臣服于大明的。待我回去之后,定会告知头目阿哈出,力劝其早入大明朝贡。”
  朱允炆笑了,表示道:“大明绝不会亏待自己人,买里首领千里迢迢而来朝贡,送来的礼物朕很喜欢,为表诚意,还请收下回馈之礼。”
  茹瑺见朱允炆看了过来,便将早已拟定好的回礼清单拿出来,递给了买里。
  买里看不懂,通事则在一旁翻译。
  诰印、冠带、袭衣,这是最基础的。但在这之外,朱允炆还特意加了八千贯的宝钞,并让通事翻译宝钞的妙用,可以购多少车粮食,足够多少人吃多久。
  朱允炆不可能直接给买里粮食,路太远不好运,但可以给买里宝钞,让其知道宝钞的价值,他自然而然会将宝钞拿出来用。
  只要买里使用宝钞,就需要与大明产生贸易关系,贸易关系一旦建立,商人进入买里部落的时间也就不远了,到时候买里部落多少人口,老弱青壮多少,生活方式如何,战力如何,将一目了然……
  多给点钱,少给点物,野人女真也不全是野人,人家虽然还是半游牧半狩猎生活,但并不妨碍人家学会价值交换,商品交易。
  再说了,不给好处,谁愿意给大明办事?
  买里很是震惊,八千贯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但很清楚,这笔钱足够换自己部落半年吃的粮食,要知道自己部落的人每年都有饿死的啊,有着大半年的粮食,完全可以养活更多人,朝贡大明的选择果然是对的。
  朱允炆见买里满意,也放心下来,安排北平布政使司的官员好好招待,指示平安务必派人护送其回辽东,并在正月二十二日启程返京。
  回程途中朱允炆停留过多,而是一路向南,二月七日抵达徐州,于徐州换船顺流而下,并在二月十五日抵达淮安。
  船只劈开涌动而来的波浪,激起水花无数,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一声声军号声传递着讯号,三艘大福船以品字型拦住了一艘中型宝船,勘验身份之后,大福船让出水道,宝船缓缓驶入交趾爱州大军港。
  侦察兵千户索靖立于船头,百户杜渐、房崇站于其身后,身姿挺拔如冲天之剑。交趾多邦指挥史孙成、爱州卫指挥王资带二百军士,站在军港码头迎接。
  索靖带人下船,孙成、王资主动迎了上去。
  别看索靖只是千户,官位低于指挥史,但孙成等人不敢有半点怠慢,韩观千叮咛万嘱咐,来人是大明精锐侦察兵,战力不详,脾气不详,本领不详,怠慢了他们自己不祥。
  孙成笑呵呵上前,道:“索千户远来,路途之中可还顺利?我等已备好接风酒宴,快请。”
  索靖不苟言笑,威严地看着孙成,直刺主题:“我等奉皇命来交趾,是为了消灭流寇山贼的,不是来吃饭的,直接去升龙城吧。”
  “这……”
  孙成没想到这人如此冷漠,也不好违背其意愿,只好牵马出来,带好其装备后,打马奔向升龙城。
  升龙城,都司衙门。
  韩观审视着舆图,眉宇之间是散不开的忧愁,最近几次作战都不顺利,折损军士已超出三百。
  大明军士并不畏作战,也不怕死,只不过密林作战不是寻常军士的特长,而且安南流寇在森林中布置了大量陷阱,冒然进入,损失不小。
  可不打他们吧,山林范围那么大,根本无法包围,也不可能处处设防,流寇山贼偶尔还会冒出头来,突然袭击明军,再这样下去,明军迟早会被拖垮,一旦流寇抓住破绽,定会给明军带来大的损失。
  就在韩观一筹莫展的时候,孟察、江成周联袂而来,江成周更是急不可待,隔着门就在外面喊了起来:“韩都司,来了,他们来了。”
  韩观眉头一动,看向匆匆走来的两人,问:“在何处?”
  “已不到十里。”
  孟察抢先回道,江成周连连点头。
  韩观大喜,命人牵马,出城迎接,一队人出了升龙城还没走出三里,就看到远处一道烟尘滚滚而来,面前的风也似乎变得凌厉起来,让人不由地面色凛然。
  勒住战马,韩观端坐于马背之上,没过多久,一队骑兵便飞奔而至,为首的正是带路的孙成,侦察兵千户索靖等人。
  索靖见韩观迎接,带人下马行礼,拿出印信:“京军侦察兵千户索靖携三百军士入交趾协助平贼寇,见过韩都司。”
  韩观下马勘验过符印后,交给索靖,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一支人数并不多的队伍,这些人高矮不一,似乎并没有严格的标准,每个人身上的装备也不甚相同,有人腰间挂着绳索,铁钩,有人腰间挂着短剑,甚至还看到有人腰间悬挂着两个酒葫芦。
  不见一柄大刀、长剑、盾牌,无一例外,每个人都背着一个大行囊,里面有什么东西并不清楚,背后还有一个粗大的箭壶,至少有三十支箭,马鞍上悬着一把弩,非弓。
  也没什么嘛。
  韩观看不出来这支军队有多少新奇之处,而且人数这么少,加上索靖也才三百零一个,可他们的对手是三千余人流寇,自己调动两万军队都吃了亏。
  无论如何,韩观还是很礼遇地说:“诸位远道而来,还请入城暂且歇息,稍后我们再论说军情。”
  索靖答应下来,带人入城,却没有接受韩观安排的饭局,只说侦察兵吃饭问题自己解决,无需劳烦,这多少让韩观感觉意外。
  既然人家自己安排,那就自己吧。韩观没有勉强,在安顿好之后,便召集军官与侦察兵索靖、百户杜渐、房崇等人集议军情。
  韩观指着挂在墙上的交趾舆图,手持一根老竹,点了两下:“眼下胡氏与陈氏流寇主要流窜于西北部的黄连山与西部的交趾山脉,地势险峻,林密难行,就目前掌握的情报,流寇主力在这里,即莱岭,应该有一千多人。”
  索靖、杜渐、房崇等人仔细看着舆图,并没有说话。
  韩观见状,进一步提醒:“这批山贼流寇多是军士出身,善于布置陷阱,熟悉山林作战,都司曾调两万官兵入林围剿,折损不小。”
  索靖站起身来,走向舆图,目光盯着莱岭:“这里是敌人的主力在这里是吧?”
  韩观:“没错!”
  索靖简单地说了一个字:“好,先打这里。”
  韩观皱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