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朱允炆示意内侍下发新版大明宝钞于百官,道:“朕认为,钱钞乃是国之根本,若滥发无度,必会出现宝钞贬值困境。由此,日后新版宝钞发行于民,必以银铜为本,开出多少银铜,便发出多少钱钞,绝不允许滥发,着为律令,当永定于我朝。”
  “遵旨。”
  户部尚书黄子澄答应道。
  “百官可还有疑问?”
  朱允炆问道。
  吏部尚书蹇义出班,道:“皇上,以新版大明宝钞取代旧版,臣无异议。然有两事还需皇上与户部言明。”
  “哦,何事?”
  朱允炆很器重蹇义,此人颇有能力,只是欠缺发言权罢了,如今他坐在六部之首,想来也该发光发热了。
  蹇义抓住了问题,直言道:“皇上,旧版大明宝钞之弊病并非仅存于滥无度,在臣看来,真正导致旧钞价不如字贯的原因,是朝廷不用旧钞。”
  朱允炆微微皱眉,道:“朝廷不用旧钞,此言何来?”
  大明宝钞是朝廷发行的,朱元璋还拿来给百官发过俸禄,怎么能说不用旧钞?
  蹇义看向户部黄子澄与夏元吉等人。
  夏元吉走了出来,回道:“皇上,蹇尚书所言朝廷不用旧版大明宝钞,应指的是在税赋上,府县虽允许大明宝钞流通,承认其价值,但在纳税时,却不会收取大明宝钞,而是收取实物充抵税银,或收取铜钱、银两。”
  朱允炆听闻之后,了解了蹇义的意思,对其道:“既是如此,自不能重蹈覆辙,日后地方税赋一律不准拒收新版宝钞,为避免地方阳奉阴违,责令其解送京师时,需有一定比例的宝钞,蹇爱卿,如此可行?”
  蹇义点了点头,又问道:“新版宝钞发行,旧版宝钞是否废弃,还是允许其继续存在?”
  朱允炆惊叹于蹇义的目光与智慧,他看到了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事实上,户部对于新版与旧版钱钞要不要共存也没有统一意见。
  若废弃旧版大明宝钞,百姓与商人手中的财产便会缩水,甚至大明宝钞会快速贬值,直如废纸。而中央钱庄又是以民间钱钞兑比来回收旧钞的,在外面都成废纸了,拿到中央钱庄一样是废纸。
  这意味着一刀砍了无数百姓与商人。
  所以,旧版大明宝钞还不能直接废弃,需要让其存在。
  而旧版钱钞与新版宝钞并存,又会带来很多问题,如昏钞增多,价值贬低,百姓不知新旧哪个更好,甚至可能会拒绝新钞,给新钞流通带来阻碍,继而阻碍商业。
  比如:卖蚕丝老农非要旧版宝钞或铜钱,可商人下乡只带了新版宝钞,那这生意还要不要做了?
  商人怎么办?
  回城里拉一车铜钱,还是将新版宝钞再兑换成旧版宝钞?
  商人给老农解释,这是新版大明宝钞,可老农未必会相信啊。
  毕竟新版较之旧版改变太多,纸张都由大变小了,既然新、旧都流通,那他就想要大点的纸张,图个安心……
  说到底,只能存在一个版,共存两个差异明显版本的宝钞,一样有危害。
  相对于户部提出来的这些问题,朱允炆担心的是另一个问题:
  劣币驱除良币。
  这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指的是一个国家中,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低的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而实际价值高的良币,却会逐渐被驱除。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人手里有十元纸币和十元硬币,而硬币较为零散、较重,携带也不方便,所以将硬币作为劣币。而在花钱买东西的时候,人会倾向于先把硬币花出去。
  于是,硬币流入市场,而纸币依旧在手里。市场中的硬币增多,纸币减少,而这,就是劣币驱除良币。
  同理,新版大明宝钞与旧版大明宝钞若同时流通,那新版大明宝钞因为其“新”,加上制作精良,会被人收起来,存起来,转而先花旧版大明宝钞,而到那时候,充斥在民间的,依旧是旧版大明宝钞。
  一个钱包里两张钱钞,一张皱了的,一张崭新的,被先花掉,先进入市场的,大概率是皱了的“劣币”。
  这是个难题。
  “就目前来看,直接废除旧版大明宝钞不合适,也太伤民,由此,暂时让新版与旧版宝钞共存吧,但在新版宝钞发行之后,各地府县必须广贴告示于民,告知其新版宝钞价值,引导民商接受新版宝钞,并以新版宝钞为主,逐渐淘汰旧版宝钞。”
  朱允炆借助商人的力量,就是为了破除“劣币驱除良币”的魔咒,让商人成为良币的搬运工,经商到哪里,便将良币带到哪里。
  蹇义见朱允炆与户部筹备妥当,应对有策,便施礼退至一旁。
  百官对于新版大明宝钞的施行支持者众,户部当即拟定了文书,并下令将新版宝钞押解至苏州、杭州、开封、北平等地,先行试点发行新版钱钞,并计划在六月时推及全国。
  新版大明宝钞的发行,给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商业一时繁荣,在带来了无数税收的同时,也带来了奢靡之风,靡靡之声。
  处理好朝政之后,朱允炆传召并解缙、茹瑺、杨荣与徐辉祖,再议广西战事,便在几人争论时,顾三审突然求见。
  朱允炆还以为是广西发来了急报,连忙看去,不由一愣,皱眉道:“朝-鲜靖安君李芳远的密信?”
  朝-鲜的信,怎么传到了大明来?
  顾三审连忙解释道:“皇上,李芳远派遣秘使欲进入大明,边关因其没有国王敕书不予放行,李芳远之人便交付边关,密传此信于朝廷。”
  朱允炆有些意外,李芳远不是朝-鲜的太上皇李成桂,也不是现任国王李芳果,他竟背着国王偷偷递信,所图者何?
  第三百四十一章 李芳远的野心
  朱允炆展开李芳远的信,仔细看着,眉头渐渐皱了起来,然后将信转给解缙,道:“你们且看看。”
  解缙、茹瑺、杨荣与徐辉祖传看过之后,都不由有些惊讶。
  徐辉祖拿捏不定,道:“李芳远言说朝-鲜倭患严重,希望大明出手相助,他此言是何意?”
  按理说,朝-鲜倭患再严重,也轮不到李芳远来找大明,更不要说是走密信,可偏偏李芳远这样做了!
  解缙面露难色,道:“燕王曾经见过李芳远,对此人评价颇高。在臣看来,李芳远所图绝不是请求大明出兵、共剿倭寇如此简单。”
  朱允炆微微点头。
  李芳远的密信虽然是围绕着“剿倭寇”写的,但他隐藏的含义却并非如此。
  “辽东都司杨文可有奏报?”
  朱允炆询问道。
  徐辉祖摇了摇头,严肃地回道:“朝-鲜内部虽有一些混乱,但在边境附近,并没有大军调动迹象。且以朝-鲜当下的实力,根本不足以进犯辽东。”
  朱允炆坐了下来,审视着李芳远的信,道:“杨荣,你应该有些看法吧,说说。”
  杨荣很是谨慎,虽屡屡为朱允炆、兵部器重,却从不傲慢,也不张狂,素日里老老实实隐藏着自己,因为他清楚,自己只是新晋官员。
  他在朝廷中的表现,往往只局限于“少数人场合”。
  “皇上,李芳远密信请求大明出兵,共剿倭寇,恐怕是一个——不寻常的信号。”
  杨荣缓慢地说着,似乎在斟酌着用什么词更为合适。
  朱允炆抬起头,含笑看着杨荣,鼓励道:“不寻常的信号,说吧,将你的高见摆出来。”
  杨荣连说不敢,然后认真起来:“首先,李芳远没有资格请大明出兵,他身为靖安君,却行国王之权,违背礼制,已是僭越。他是一个聪明人,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但他依旧敢于传书大明……”
  茹瑺颔首,插了一句:“说明李芳远此人有野心,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国王!是吧?”
  杨荣看向茹瑺,微微点了点头,然后对朱允炆道:“茹尚书所言正是臣之所言。”
  “一个野心家吗?”
  朱允炆淡然一笑。
  看来野心家不止大明有,安南也算是高产,朝-鲜也不甘落后。
  为了权势,谁都想要向上爬,尤其是皇室或接近皇室的人。
  杨荣再言道:“除了李芳远有野心之外,还可以看出一点,李芳果虽然成为了朝-鲜国王,却因没有我朝册封,其地位不稳。而李芳远势力必是足以威胁到了李芳果,甚至还掌握着边军。”
  朱允炆眉头一抬,看向徐辉祖,问道:“朕记得李芳远统管的是全罗道兵马,边军应是咸镜道、平安道吧,这里的军队也为李芳远所控?”
  徐辉祖摇了摇头,道:“皇上,据杨文所报,咸镜道、平安道是忠于李成桂的。”
  “呵,李成桂?算了吧。”
  朱允炆冷笑一声,摇头道。
  李成桂建立了朝-鲜的李氏王朝,但他毕竟老了,在去年的王子之乱中,他失去了小儿子小老婆,还被迫将王位传给了李芳果。
  这就意味着,李成桂已经失去了权力,边军的力量,绝不会为他所控。
  若不是李成桂,那就只能是李成桂的儿子了,至于是李芳果还是李芳远,亦或是李芳干,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芳远虽远在全罗道,却依旧能在咸镜道、平安道活动。
  “朝-鲜内部的纷争,恐怕还是会起啊。”
  解缙感叹道。
  朱允炆等人赞同解缙的话,主弱臣强,必有祸乱,这几乎成了规律。
  “皇上,若是朝-鲜内乱,兵灾一起,恐怕会扰乱我辽东,是否需要命令杨文整顿军士,加防鸭绿江一线?”
  徐辉祖有些担忧。
  朱允炆看向茹瑺,目光中带着询问。
  茹瑺凝重地说道:“必要的防备还是应该做一些,但不宜压至鸭绿江,以免引起朝-鲜内部误判。臣以为,可布防在凤凰城、汤战堡、险山堡等地,即可防范未然,也可进退有据。”
  朱允炆点头,道:“虽然朝-鲜军士未必会入我边境,但提防还是需要做一些,转知杨文,若有朝-鲜军士入境只是为了活命,可羁押而不杀,朝-鲜之地,绝不可大乱。”
  茹瑺等人纷纷点头。
  朝-鲜一乱,必会分散大明在辽东的军事力量。辽东若出现破绽,处在辽东以西的朵颜卫、福余卫必然躁动,甚至还会引鞑靼东进。
  到那时,大明的整个东北都将陷入混战。
  “皇上,李芳远所请如何答复?”
  解缙指了指桌案上的信,询问道。
  朱允炆扫了一眼信件,摇头道:“不作回复,就是回复。”
  解缙等人眼神一亮。
  茹瑺脸色一喜,支持道:“李芳远毕竟不是国王,一旦复信却为李芳果所知,必会引其不安,认为我大明与李芳远有所密谋,不若置之不理。”
  朱允炆吩咐双喜取出舆图,看了看朝-鲜,指向全罗道,说:“朝-鲜八道,全罗道、庆尚道隔一道海峡与日本相对。倭寇屡屡犯我山东与东南诸地,想来也不会放过朝-鲜全罗道、庆尚道。李芳远求助,未必是虚。”
  “皇上的意思是,不回信,但用行动告诉李芳远,大明支持他?”
  解缙低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