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颗布满灰尘、大小不一的球体围绕在太阳周围。
克莱德的脸上闪过迷茫、复杂,踌躇犹豫,最后坚定。
他迈向自己的行星,双手小心翼翼地将模型取了下来,沾着灰尘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擦拭模型,他翻开书本,仅有九个球体的星系简笔画图样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与1846年的课本没有任何区别。
克莱德深吸了一口气,取了一只早已经秃头的彩铅,在海王星的后面,画上了一只新的球体。
冥王星。
影院的所有观众脑中,几乎在同时浮现出同一个单词。
20世纪末尾的他们早已经清楚了未来的走向。
他们不像20世纪初的克莱德一样迷茫,他不知道自己的努力会不会换来结果,不知道海王星是否已经是世界尽头。
似乎已经下定决心的克莱德走出房间,仰望头顶一片浩瀚的星空,重新坐上了小时候最爱的秋千。
他幻想着摆脱地球的引力,飞向无垠的太空。
双手握紧绳索。
他凭借着肢体晃动摇动秋千,秋千越荡越高,越来越高...
银幕上他的身影变成了小时候的克莱德。
被叫做汤米的伙伴在身后推着他。
电影开头的钢琴曲再次响起。
他越荡越高,越飞越高,距离天空的夜色幕布越来越近。
星辰触手可及。
秋千绳索与支撑秋千的横梁持平。
但克莱德还不满足。
观众的座椅上有人发出了惊恐的抽气声。
秋千绳索越过横梁,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摩擦声与嘎吱嘎吱的声响。
终于,在即将到达垂直于横梁的最高点时,配乐的高潮响起,克莱德伸出的手握住了一颗星星。
“克莱德——”
远处传来妈妈的声音。
但音乐和梦想并没有被再次打断。
那颗被握在掌中的星星变成了一块圆形的透镜。
克莱德一边工作,一边借用闲暇时间打磨透镜。
他在废旧的杂物间里找来铁管,用来融化胶棒的火柴火焰在黑暗中与红磷摩擦燃烧,黑夜随即被剪辑替换成初升的朝阳与云霞。
就好像是火焰点亮了黑夜,让天空被刺眼的亮光取代。
“天呐。”
荣恩忍不住抬起双手捂着自己的脸颊喃喃自语,这个剪辑转场,太棒了。镜头不仅代表着克莱德从晚上一直忙碌到了早上,也在暗示简是火焰,照亮了前行的黑暗。
克莱德亲手为自己搭建了一架天文望远镜。
国会在罗斯福时期通过了全国性的童工法案。
15个州加入保障女工生活水准、健康的行列,妇女合法地享有了与男性一致的八小时工作制。
华盛顿的俄亥俄丑闻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报纸上。
克莱德坚定地打磨着镜片,不断地学习着,观测着、绘制着...他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打动罗威尔天文台的主管,克莱德得到机会,进入天文台工作。
白宫鼓起勇气向歧视黑人的3k党开战。
1929年,揭开了阿美利卡“永恒的繁荣”的序幕。
简真的成为了钢琴家。
而克莱德也通过不断地观察、测算,作为一个并没有接受过大学高等教育的普通人,在不断变换的星图上发现了冥王星的踪迹。
“有时我们的人生就像是星图,我们不知道会在黑暗中发现什么。但是,坚持下去,总有什么会发光。”
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克莱德最终获得了成功。他获得了进入大学学习、深造的机会。得到了象征着最高荣誉的奖章,国际天文学会上挂上了他的名字。
数十年以后。
孩子们坐在敞亮宽敞的教室之中,听老师讲授着课程:“...这就是冥王星被发现的过程。”
影片以星系开始,最终以女孩课本上的太阳系画上句号。
结局却令少数观众疑惑:“就这样?他发现了冥王星,受到了奖赏,然后呢?他没有和简结婚吗?”
“简并非是实际存在的人物,这是一部半传记电影。克莱德·汤博本人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简也拥有自己的生活,她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有人回答道。
“我从来没想过,冥王星的背后还有这样一段故事。我以为我们发现冥王星的过程没什么好吹嘘的。星星就在那里,只要专注地看,谁都能发现。然而,事实上,我们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永不放弃。”
“当然不!我受够了现在这些自大的家伙了。想要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不放弃,还有专业的、过硬的知识。不是谁都能发现冥王星的,只有汤博,我们的骄傲。”
还有观众忍不住碎碎念:“哦,见鬼,我本以为电影会详细讲一讲汤博究竟是怎样制作了一架天文望远镜的。我甚至拿了笔记本来,它却没有讲?现在为了那一百万美元,我不得不再花钱去买一架望远镜了。”
荣恩则忍不住有些担心。
《冥王星》在他看过的所有电影中,故事、镜头表现都算得上上乘。
但它并不突出。
一个有关于励志的、催人奋进的故事难免落于俗套,就连他的高中同学都能轻易地总结出电影公式。
困境——转折——低谷——努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