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综合其它 >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第302节
  胤禔也想留下,被康熙招呼着几个侍卫架走。
  康熙担心,胤禔留下后会拎着他砂锅大的拳头去暴揍七旬老人,给大清皇室的声誉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害。
  胤礽隐藏身份改头换面留在南京,以曹寅族人的身份和曹寅一起处理“民间访问团”的事。
  在船队出访准备阶段,又有几个老头托顾炎武的关系要插队。
  胤礽一看名单,人都傻了。
  黄宗羲,今年七十九岁。
  王夫之,今年七十岁。
  李颙,今年六十二岁。
  李柏,今年五十九岁。
  李因笃,今年五十七岁……
  好家伙,除了他老师唐甄,清初四大思想启蒙家全来了,著名的明遗民也来了。
  这几人要是在船上出了什么事,清初思想大家怕不是被一网打尽,说不准还有后世人阴谋论说大清朝廷故意害死这些人呢。
  胤礽顿感头疼。
  一个顾炎武老师他还能派人多照顾照顾,这一溜的重要老头,他要不要干脆陪着他们一起出航算了?
  这一溜德高望重的老头堵门,曹寅也头疼万分。
  “交由皇上定夺如何?”曹寅问道。
  胤礽木着脸把一封书信交给曹寅。
  曹寅先略过信纸开头肉麻的部分,然后看向信纸后半截。
  康熙说,去,赶紧让他们去,敲锣打鼓让他们去,并宣扬他们去了。
  这是明遗民开始认可我大清的证明!
  曹寅干笑:“皇上考虑的事与我等不同。”
  皇上只需要下命令。困难?那不是臣子该解决的事吗?
  胤礽叹气:“他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拒绝他们,我于心不忍。罢了。”
  胤礽问过顾炎武之后,顾炎武同意胤礽向这群老头透露身份。
  “把唐甄叫来。”顾炎武道,“他这个当老师的,此刻不来护着你,去大学和人吵什么架!他还记得他是太子师吗!”
  鉴于顾炎武和唐甄已经完全变成“死对头”,提起对方就是谩骂,胤礽这弟子夹在中间,只能苦笑,不敢说话。
  唐甄很快来到南京,第一件事就是和这群明遗民们吵了一架。
  他们倒不是因为前明和是否出仕的事吵。
  如今康熙有了明君的雏形,胤礽更是有了圣人太子的迹象。后世与唐甄、顾炎武并称启蒙思想四大家的黄宗羲和王夫之都有民贵君轻的思想,都盼着百姓好,自然对康熙和胤礽寄予厚望。
  他们有许多不满的地方,此刻都朝着自诩帝师和太子师的唐甄炮轰。
  论辩论,唐甄怕过谁?
  他连舌战百家都做过,还怕几个老儒?
  几番辩论之下,这些老儒虽仍旧对唐甄横眉竖眼,但说起康熙和太子,都在叹气他们的不容易。
  直到李因笃看到给唐甄添茶送水的胤礽,愣了一下,不确定道:“太子殿下?您是太子殿下!”
  这下轮到胤礽愣住了。
  几人都将视线投向胤礽。
  他们因名声极大,被单独安排了一个院子,派专门的人伺候着。
  而给他们担任主管的人,就是胤礽。所以他们和胤礽打过许多次教导,对这个谦虚热忱的少年人很有好感。
  但是……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不在京中待着,在这里天天伺候他们?!
  唐甄冷哼了一声,道:“你现在才认出他?”
  李因笃苦笑:“之前几日太子殿下我正病着,没见到太子殿下。”
  说完,他就要下跪。
  胤礽忙把李因笃扶住:“先生请不要多礼,我本是隐藏身份来此帮皇父做事,对几位先生已经失礼在先。没想到阔别十年,先生还记得我。”
  李因笃曾经被举荐到京城当官,很快就以赡养母亲为由辞官。
  胤礽那时不过五岁,虽和李因笃有过接触,没想到李因笃还记得他。
  李因笃却苦笑:“草民并非记得十年前的太子。只是太子整顿杭州吏治的时候,草民碰巧在杭州城内。”
  胤礽愣了一下,想起当时痛苦的心境,勉强笑道:“杭州城啊,那我一定吓到先生了。”
  李因笃连忙道:“不不不,太子做得极对!当时杭州城谣言四起,富商为抬粮价,四处宣扬兵祸将起,粮价飙升十数倍!若非太子殿下悄然坐镇杭州城中,暗中指挥海军帮华家运粮,压制住杭州粮价。恐怕杭州定会生灵涂炭!”
  顾炎武看了李因笃一眼,又看向胤礽。
  胤礽犹豫了一下,却向李因笃作揖鞠躬:“其实当时事并非如此。宣扬有兵祸的是我,不是富商。”
  李因笃愕然。
  胤礽保持着作揖的姿势,低着头道:“他们挟民作恶,若不能让百姓清醒,明白因为私利造成此种局面,下次、下下次,他们还会再犯。而大清也会因为投鼠忌器,因为他们裹挟民意,不敢出手。”
  “粮早已经准备妥当,不会危害普通老百姓的生计。我原本是想,若这时候能有一家豪商站出来,和华家一同安抚民众……”
  胤礽咬牙,道:“他们或许并无谋逆之意,或许与之前浙江民变之事无关。但当他们哄抬物价时,我认为,该杀!”
  黄宗羲放下书卷没有站起来,淡淡道:“你认为该杀,又为何如此痛苦?”
  顾炎武淡淡道:“因为老夫去信骂了他。这些人纵然该杀,也该按照律令杀,而不是罗织罪名。”
  黄宗羲道:“若不以谋逆论处,只是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还未成功,杀不了。”
  顾炎武道:“那就再找机会杀!若为人君者用此等阴谋诡计,下臣如何自处?他们会变本加厉,用阴谋诡计罗织罪名,祸害朝纲!”
  唐甄冷哼:“这世间本就不是黑白分明。治国为君,如同行军打仗,需要光明正大的王道,也需要阴谋诡道。历朝历代明君重用贤臣也会任用酷吏。忠臣必须比奸臣更加奸诈才能保国保君。何况太子这事根本算不上阴谋,他们囤积居奇也本该处死。只是因为他们被优厚惯了,这大清律令管不住他们,太子才出此下策。”
  王夫之拈须:“此事太子不该亲自出手,该交由其他人来做。皇上不是派了钦差曹寅吗?”
  顾炎武冷漠道:“太子这人向来为身边人考虑良多。他考虑到曹寅还要在江南为官,若杭州之事推与曹寅,恐曹寅会被士林群起攻之。倒是他本身就是个靶子,债多不愁。”
  黄宗羲摇头:“不该啊,不该啊。为君应该惜身惜名。”
  唐甄道:“惜身惜名?万般道德与国何用?那宋仁宗倒是被尊为道德圣君,他护不住范仲淹,护不住狄青,对外每年对西夏新增岁币、对辽增加更多岁币;对内三冗和兼并土地严重。《宋史》曰,‘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贫者无卓锥之地。’。就这样,还被史家吹捧为‘为人君,止于仁。’,称什么‘仁宗盛治’。若是这种与民无益的‘千古圣君’,不要也罢!”
  顾炎武拍椅背:“君王惜身惜名,不是沽名钓誉!而是臣子该舍身报国!万般肮脏事若需有人做,也不该太子做!”
  黄宗羲点头:“太子此事的确欠妥。朝中文武百官谁都可以做,直亲王也能做,独太子不能做。”
  王夫之道:“恐太子自己敢作敢当,不愿假与他人手。”
  唐甄道:“不只是太子敢作敢当!是朝中无人能跟上他!此次事了结之后,许多人都不知太子谋算的全盘计划!”
  顾炎武气得再次拍椅背:“满清朝廷一群废物!”
  唐甄这次没反驳:“这话倒是没错。”……
  四位思想家又吵开了,其他几个老头面面相觑。
  他们虽也是学问大家,但在为政上见解并不多,对大清近些年的变化也不是特别敏锐。
  这就是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的含金量。
  胤礽很想劝架,被当过官的李因笃往旁边拉:“这边坐这边坐,等他们吵完。”
  胤礽拘谨:“谢谢先生。”
  几个文学家插不进思想家们的话,便把胤礽围了起来问东问西。
  胤礽饱读……背诗书,经史子集信手拈来,倒背如流,除了作诗水平和康熙半斤八两,几乎没有短处。
  无论对于怎样的文科老师,胤礽这种开了记忆力挂的人都是最完美的学生。
  老先生捻着胡须,满意极了。
  他们开始询问新学宫,即北京大学的事。
  胤礽道:“这个时间不该只有一种声音,道理都是越辩越明。我……皇父言,人会思考,不该盲从于某一个圣人、某一种声音,多看多思,总结出自己的思想,才能为自己所用。如儒家最初所说,因材施教,教出来的人中百家都有。既然最初的儒家并不限制弟子的思想,其他百家也不限制弟子的思想,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尊古一些?”
  孔子曾问学于老子,法家先祖的老师为大儒荀子,最著名的兵家多师从于纵横家始祖鬼谷子……学问本不应该是如此狭隘的事。
  李柏叹气:“若如你所说,思想不能大一统,你又如何让民心大一统?”
  胤礽道:“我皇父认为,所有思想都百变不离其宗。”
  “是何?”几位老人鼓着眼睛看着胤礽。
  胤礽站起来,学着康熙双手虚握着衣袖,双臂展开,沉声道:“愿为国取利、为民取利!”
  正吵架唐甄突然插嘴:“别听他胡说,这几个字绝对是他自己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顾炎武也点头:“别什么都往你父亲脸上贴金。”
  王夫之:“……”
  黄宗羲:“……”
  他俩明白了,合着四人组中估计有两人都是太子师,就他们被排挤了。
  唐甄就罢了,他一直积极钻营想要当帝师。顾炎武你不也是明遗民吗?!你去掺和什么??
  这时候,唐甄倒是为顾炎武说好话了。
  顾炎武从来未出仕过,仍旧是明遗民没错。而康熙也是看到了顾炎武的风骨,了解了顾炎武的为人和才华,才会早早解除剃发令。
  康熙曾言,见了顾炎武之后,认为大清入关的时候用一纸剃发令将许多人才摈弃,实在是太过愚蠢。
  王夫之和黄宗羲叹气,起身对顾炎武作揖:“亭林先生高德。”
  “不用吹捧我了。你不是最看不起我?”顾炎武冷哼。
  唐甄冷哼回去:“没听太子说吗?道理越辩越明。若看不起你,我何苦天天和你吵。太子,这几个老家伙看上去精神和身体都挺好,你不用担心,让他们去。我能去,他们也能去。”
  胤礽叹气:“是。”
  唐甄道:“你若担心,便让御医替他们诊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