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架空 > 大英公务员 > 第1872章
  “你懂什么,英国当然适合保守态度看待国际事务,可也不能总是没反应。”艾伦威尔逊纠正小姨子的看法,“古今征战,猪的战术一再为人们成功运用着,遇有攻击便把屁股偎依着墙壁,让你抓不着尾巴,终于把它无可奈何,弄不好尖牙利齿给你一口,咬住了就不放。”
  “没什么风险的事情,过了这一关拿到国际威望,英国在继续蛰伏更好。”
  “常务次长高见!”小姨子笑嘻嘻的恭维道,随后轻声低语,“帕梅拉不在,我可要替她照顾你,但我是公主,你先给我正正骨在说。”
  第1193章 援助在战后到达
  “非常荣幸我公主殿下效劳。”艾伦威尔逊抓着玛格丽特公主旳手轻吻下去。
  让公主开心,是每一个英国公民的义务,艾伦威尔逊深以为然,只有公主殿下开心了,大家才都会开心,公主殿下还是有很多过人之处的,比如身轻体柔……
  玛格丽特公主是英国人,在英国极尽升华的档口,也不会有患得患失的情感,真正难搞的是夏梦,她可是华人,在英国舆论出现变化的现在,难免不会忧心忡忡。
  在艾伦威尔逊面前,夏梦想问什么又不敢的样子,充分体现了这种纠结和彷徨。
  “怎么了,亲爱的。”艾伦威尔逊不得不主动开口,省的把和妻子同等地位的女士憋坏了,让夏梦不要产生心结。
  “我看报纸上都在说,英国正在组建远征军。”夏梦皱眉不在,神色满是忧郁。
  “报纸那个东西,充斥着假新闻,也值得相信?”艾伦威尔逊摇头,口中对所谓的无冕之王不屑一顾,“英国没有制定类似的计划。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可英国集中了战后最强大的舰队,这总没错吧。”夏梦苦着脸, 并没有因为一个问题的解答就放轻松, “还有香江呢,还有人说……”
  “说什么?关闭港口?那是不可能的, 英国真的有一头牛。”艾伦威尔逊飒然一笑,“皇家海军集结了又怎么样,航空母舰又不能上岸。你不要以为印度人也说英语,我们就会高看他们一眼, 在英国眼中他们注定就是要在底层匍匐在英国脚下的存在, 但现在印度已经独立了,那么就连仆从都不是。”
  “别以为我们真的支持印度,从种族上来说,东欧人比我们的肤色还要更白呢。不一样是我们的敌人, 这个世界的容量是有限的, 在科技没有大进步的情况下,别人得到的多,英国就得到的少了,我们不能允许有海量的人过上和我们一样的生活。谁都不行, 更别提是印度。”
  “从这一点上, 我要感谢你的祖国, 帮我们打掉了前殖民地的自信心。解决了几个问题当中的一个, 看在这一点,短时间大家也会相安无事的。”
  这一场战争来的多么及时啊, 看前几年两个人口大国好像穿一条裤子那么好。这样发展下去自由世界还能睡得好觉?
  不要认为印度不是苏联体制就不是威胁,对于处在食物链顶层的英国来说,有潜力威胁当下国际秩序的国家存在,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至于出动皇家海军, 那是必然要出动的, 后世英国都失去了这种能力, 所以趁着还有能力抖抖威风的时候, 就应该不吝啬的抖抖。
  当然这也不是英国自己的问题,后世欧洲各国其实都差不多。都几乎废掉了冷战时期的一身武功,英国就是一个离岸金融中心,法国就是一个骑在非洲身上苟延残喘的破落户。
  德国有工业没军事,欧洲各国都债台高筑,很多国家都享受着高溢价的奢侈品支撑。最为光辉的时候就是冷战结束之后, 南斯拉夫战争爆发之前的短暂时光。
  此后就一直被美国拉开差距, 要知道欧洲对俄罗斯的强势是建立在经济超过俄罗斯的基础上, 在被美国抽血几次搞得经济优势不在?还怎么说服公民相信, 自己正义的?
  反正艾伦威尔逊对几十年后的欧洲是很悲观的, 大家同时经济崩盘的话,明显是地大物博的俄罗斯更能抗,低人权优势加上海量的自然资源,还怕一路向下么?
  更何况有欧洲陪着,欧洲靠什么抗呢,要是能抗,苏德战争胜利的应该是德国而不是苏联。
  趁着还有这个实力, 不去彰显一下存在感就蠢了,夏梦可能不太理解, 但经过了深入的沟通之后,也就理解了。
  艾伦威尔逊安抚好了夏梦,便前往国防部询问蒙巴顿元帅, 有什么可以援助印度的破烂,他相信一定有,英国好歹是世界大战的主力参战国。
  “太好的东西, 给了印度,印度也用不了。”艾伦威尔逊在蒙巴顿面前说出了和英国舆论截然相反的论调。
  就在昨天,英国的最大报纸《泰晤士报》便直言不讳地评论道:“只有印度军队装配上有美国数量和质量的军备,印度才可能打败敌人。”
  《泰晤士报》并不是站在印度的一边,明明是在借机嘲讽印度,因为印度之前一直主张采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问题,在一败涂地之后求援,肯定要被英国牢骚怪话一般。
  这也让《泰晤士报》讽刺道:“如今的印度已经完全改变了此前的外交政策。”
  美国白宫,肯尼迪也在询问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印度真的像是英国人说的那样,已经处在的崩盘的前夕?”
  “尊敬的总统,可能是这样的。”杜勒斯称呼肯尼迪的称呼,从那一篇罗斯福在世的报道之后,就出现了细微的变化,可惜肯尼迪没有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