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1627崛起南海 > 第1476章 东江移民区
  几乎与此同时,在旅顺堡西北三十里外的临海平原上,大量民众也正从居住的帐篷里陆续走出,准备开始今天的劳作。海汉夺下金州地峡之后不久就在这里给东江镇民众划出了一块安置区,一个多月来已经陆续向这里输送了四千多名移民,而修建中的第一个移民村落也初具规模,村外的屯田开荒也正在海汉派来的农技员指导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不过对于这些在颠沛流离数年后终于回到辽东故土的人们来说,这里的生活环境已经与他们离开时大不一样了。这不仅仅是指后金占领此地后烧杀抢掠留下的满目疮痍,还有管理他们的衙门也从大明的千户卫所变成了海汉的移民署和派出所。虽然海汉人并没有明说要求他们改换国籍之类的事情,但所有人都清楚辽东这片天大概是已经变了,总兵大人既然对这样的安排都没有任何异议,那他们这些平头百姓自然也不会强行出头为大明打抱不平。
  毕竟生存才是当下第一要务,就算在这里要从头开始修建家园,就算今后可能要听命于海汉官府,但比起皮岛那种看不到希望只能等死的生活也要好上千百倍了。收复家园这种大明有心无力的事情,至少海汉人已经出面替他们完成了,如果能够就此安定下来,恢复正常的生活,那今后的身份是当明人还是当海汉人,对他们这些平民来说又能有多大差别呢?
  金平便是由东江镇总兵府和海汉移民署共同任命的东江移民区第一任区长,而他能够坐上这个位置,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他的身份——沈世魁的副手金日观就是他的父亲。
  要按照官职权力说起来,金日观算是东江镇的二把手,比沈志祥还高了一级。但与沈家叔侄双双从军,准备在东江镇内部搞家族传承的做法有所不同,金日观的儿子金平并没有进入军中任职,而是选择了走文官路线。由于资质所限,金平也没法通过科举考试这条路子入仕,早些年勉强在山东拿了个秀才功名之后,便回到东江镇做了一名管民政事务的官吏。
  这个路子原本还是有些前途的,毕竟当时东江镇的辖区还在辽东,治下有数万人口,管理民政的油水还是不少的。可后来形势急转直下,东江镇被后金的军事压力逼得只能远走海外,到了皮岛上这民政事务可就成了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了。数万难民每天都会制造出无数烦心事堆在金平面前,而且必须要尽快处理干净,否则一旦在岛上生出民变就是无法收拾的严重后果。
  在皮岛这种缺衣少食的环境中,原本想当个闲职文官的金平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也不得不开足马力运转,将有限的资源和物资最大化地利用起来,还得想方设法请军方出面,向大明国内和临近的朝鲜国催粮。这么两三年锻炼下来之后,金平在民政管理这个领域倒是磨练出了一身实打实的真本事。
  海汉与东江镇深度合作,在战后开始探讨将皮岛军民回迁辽东的问题,东江镇方面就推荐了金平来作为移民安置区的负责人。当然了,他这个负责人需要效忠的对象除了总兵府之外,现在又多了一个海汉移民署。
  从北方战事结束到开始迁徙皮岛民众,中间留出的缓冲时间并不多,所以海汉方面甚至都没来得及对这个人选进行更专业的培训,便匆匆让他走马上任了。不过之后移民署的官员便很快发现东江镇推荐的这个人选的确是有些本事,在组织民众实施基建工程方面表现出了比较强的指挥能力,而且方方面面的关系都还处理得不错,的确是有胜任这个职位的实力。
  金平凭借自己的能力迅速得到了海汉方面的认可,他也知道等东江镇民众安顿下来之后,自己身上这个区长职务很有可能就虚职变实职了,到时候身兼两国认可的官职,这大概也是百年难遇的奇观了。但越是如此,金平就越是小心谨慎,他父亲曾在私下对他说过,海汉将东江镇军民拆分安置,未尝没有要离间沈、金两家的意图在里面。
  因为东江镇沈家主军、金家管民的分工已持续很长时间,如今将军民拆分安置,金家手中的权力几乎就不再受到总兵府的钳制,而是由海汉直接给予,东江安置区的事务也不再直接听命于总兵府。这样一来双方就由过去的上下级关系,变成了事实上的平级。虽然大家都抱定了要投效海汉的心思,但谁也不敢保证对方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想为自己多争取一些利益,如果沈金两家互相猜忌,甚至由此生出隔阂,那或许会是海汉人喜闻乐见的景象,到时候他们收缴东江镇的权力就有了更充分的理由。
  金平很认同父亲的这种看法,所以他虽然对海汉出兵收复辽东一事心存感激,但也依然对其存有几分戒心。他倒不是担心海汉人会残害自己的同胞,从这合作一年来的状况来看,对方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坏心,充其量就是想吞掉东江镇的编制而已,但目前保留编制对海汉还有些用处,所以这个可能性也不大,对方顶多也就是想办法架空现有的官僚机构,将东江镇的控制权从沈金两家手中逐步夺走。
  也正因为如此,金平回到辽东后处理各种事务都极为小心,尽可能不留给海汉人挑刺的机会,倒是没想到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在海汉眼中成为了证明金平专业能力的证据,帮他获得了更多来自海汉的好感和信任。
  而今天金平没有像往常一样急于去村子里的工地查看房舍施工进展,而是带着几名下属早早杵在村外路口,似乎是等着什么大人物的到来。
  不过这一等就是许久,直到上午时分,远处终于是看到几辆马车缓缓驶来。金平等人赶紧整理了一下着装,规规矩矩地立在路边,等候这支车队到来。
  待车队到了近处缓缓停下,从前面两辆马车上下来的全是身着绫罗绸缎的富商,而最后一辆体积颇大的大篷车上下来的则是十余名背着步枪的海汉士兵,看样子是随行的护卫了。
  金平眼神一扫,便从人群中找到了自己等候的那人,赶紧快步上前,弯腰深深一揖道:“卑职金平见过刘大人。”
  南方商人们从山东出发的时候,消息便经由电台通知到了旅顺堡,而沙喜也就提前做好了参观日程的安排,相关的通知昨天便已经送抵了金平这边。
  而金平口中所称的“刘大人”,便是被沙喜派来陪同南方商人们参观海汉控制区的刘尚了。刘尚的官职虽然不是太高,但性质特殊,又得军方和沙喜的双重信任,因此这趟差事也就交到了他的手上。而考虑到安全问题和某些军事禁区,军方也调了一队精锐随行护卫,顺便也避免他们误入到某些危险地带。
  刘尚连忙伸手扶起金平,口中连道辛苦。虽然对方是持下官之礼觐见,但刘尚也不会膨胀到认为自己真是什么大人物了。大家都是给上司跑腿,谁也不见得比谁高贵。
  刘尚与金平见礼之后,便向他介绍了同行的这些商人身份。虽然沙喜发来的通知并没有告知金平这次参观行程的真正目的,但金平跟海汉人打交道的时间长了,大致也能猜到一二,海汉人带这些南方商人到处转悠,多半是要说服他们在辽东这边投钱做买卖。毕竟如今海汉在辽东打下的地盘内可谓是地广人稀,如果不引入外部力量,光靠海汉加上东江镇的人手,要开发这么大片的区域肯定进展迟缓。而来自南方的资金注入,或许能够起到加快辽东开发进程的作用。
  接下来便是由金平带路,领着众人进入建设中的移民村落,向他们介绍目前的东江镇移民安置工作。即便南方商人们见多识广,眼前广袤原野上铺开的巨大工地依然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施工中的标准民居房舍多达数十间,而期间又有多条人流源源不断地将各种建材和工具运至施工地点,一眼望去至少有一两千人在这片大工地上劳作不停。
  远处的原野上还能看到有不下二十头耕牛正在农夫的驱赶下耕作农田,阡陌小路一直通往视线尽头的远处,也不知道是规划了多大的垦荒屯田面积。
  “按照我国的规划,将在这片区域建起十多个移民村,以安置东江镇的民众。”刘尚抬手一挥,将眼前所见的一切都圈了进去:“这里的所有开发建设费用,包括民众的衣食住行,目前都是由我国向东江镇提供无偿借款,通过开发后的收益再逐年收回这些借款。”
  “海汉国各位首长便是我等再生父母,这份大恩大德,东江镇军民没齿难忘!”金平很适时地拍了一记马屁。但这也的确是当下的实情,如果不是海汉出钱出粮给地,东江镇这帮人怕是只有窝在皮岛上等死了。虽然这些费用今后还得以收益抽成或加征赋税的形式还给海汉,但海汉所提供的救助的确也拯救了濒临灭亡的东江镇。
  “我国与东江镇是盟友,这些救助都是分内之事,金区长不用太过客气。东江镇军民不畏艰辛为国戍边,我国首长们也都是很佩服的。”花花轿子众人抬,既然对方知情识趣,刘尚倒也不介意说几句好话吹捧一下东江镇。
  当然这话如果是沈世魁、金日观之流听了可能要老脸一红,毕竟东江镇的不畏艰辛完全是被后金军压制之下的结果,要是打得过敌人,谁会愿意窝在那鸟不拉屎的皮岛上戍边。
  何礼等人却是听得心中一颤,这海汉与东江镇私下结盟一事,外界其实也早有猜测,不过他们这是第一次听到海汉官员在公开场合下承认了这种关系。如果要认真追究起来,仅凭这一条就可以给东江镇扣上一个叛国的罪名了。当然了,如今辽东半岛南端这块地方被海汉拿下,又以东江镇的名义向朝廷请了功,这个时候谁敢清算东江镇的过失,那怕是要被舆论打成与后金一伙了。
  这种结盟很显然是东江镇处在弱势一方,而海汉愿意出钱出力让东江镇的人迁回来定居搞开发,显然也是吃定了这帮人。何礼看这金平对刘尚卑躬屈膝的模样,自然能想到海汉在东江镇这些人的心目中拥有多大的权威。
  当然海汉与东江镇的关系其实也并不是何礼等人真正关心的重点,他们需要知道的是,既然海汉已经在逐步将东江镇的人迁回辽东,那么这对于接下来的投资活动又能有什么益处。特别是对他们这些物资承运商来说,是否有可能从这些移民身上获取到比较直接的好处。
  而金平接下来的说明就给了他们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按照海汉的规划,在完成东江镇移民回迁的任务之后,顶多只留下一两千人屯田,东江移民区所需的粮食今后主要靠自给自足来完成供应。而其他的劳动力就将被分配到海汉控制区内的各种建设项目,其中自然也会包括南方商人们将在辽东投资的买卖。不管他们是要经营种植园还是别的什么项目,海汉移民署将会跟东江移民区协调安排人手去满足南方商人们的劳动力需求。
  “那如果劳动力还是有缺口又当如何?”何礼追问道。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出现,毕竟本地没有什么流动人口可言,就这么一点人口基数,短时间内似乎也很难有大量增加的可能。一旦各种开发项目铺开,一万多的人口看着似乎不少,但算算其中的适龄劳动力,也未必能满足本地的需求。
  刘尚接过话题应道:“今后我们会设法不断从北方接应汉人难民回归,如果操作得当,本地每年增加一两万人口应该是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