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极限警戒 > 极限警戒 第1496节
  因为权术玩弄人心,本来就偏离本心。执刀缚手,玩弄和被玩不过一纸之隔。你依靠权术来实现邪不胜正,就和负薪救火般。
  暗界却改变了这个看似不变的循环,因为暗界的领袖是一群坚持光明的人。没有天子基助力的时候,他们可说是苦苦支撑,也曾彷徨犹豫,毕竟世俗错误之力的强大,让常人难以对抗。
  但有天子基的助力后,他们信心再涨——清醒的意志,正确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有什么正确的目标不能实现呢?
  “明界的李雅薇最先找到了我。”
  叶宣儿看着沈约道,“在明界众人因为不理解而恐惧时,李雅薇却认为这是个改变的契机,她坚信,她梦到自己是诗盈一事并非只是一个梦,因为她作为诗盈见到的沈约,和她清醒的时候认知的沈约完全一致。”
  她说的和沈约预测的相符——诗盈是明界的李雅薇,初月是暗界的李雅薇!
  意志若坚,不仅醒梦一如,而且过去、现在、未来无有差别。
  沈约无差别,让李雅薇不将遇见当作梦境处理。
  “但李雅薇又担心这不过是个梦。”
  叶宣儿凝望沈约,缓声道,“你当然明白这种心理。”
  沈约默然片刻终于点头。
  有些人心存善心,想帮手又怕成为累赘,因此始终默默奉献,这是一种真正的善,因为真正的善不是为了得,而是为了利他。
  在修行中,这种行为叫做菩萨行,而和菩萨对应的叫做自了汉,修行的自了汉是说——一心证悟心性径直离开三界,不再理会六道众生,是以对六道轮回的本质并不完全认知。
  菩萨行是不仅力求证悟心性,还求了解六道轮回的本质,解脱众生。
  在教法中,这就是小乘和大乘的区别。
  小乘度己,大乘度人。
  其实要做个自了汉都很不容易,因为这需要坚定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坚持以及对世界决绝的切割之心。
  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些品质。
  想和这个世界切割并非跳楼就能解决,因为你纵身一跳,不过是在六道中跳来跳去,甚至因此会坠入更糟糕的境况——你当下无法解决的事情,在更增痴迷后能够解决?那更像痴人说梦。因此某些宗教是严禁此举,甚至为此恐吓教徒,自尽的行为会导致下地狱。
  这种教义只是对轮回真相一知半解,才用恐吓来阻止,但这就和米国警察成功击毙一个自杀者阻止其自杀般,都是荒谬的操作。
  真正的教法,是教人清醒自主了解一切进而博爱伟大走向自由,而不是恐吓威胁,让对方更增痴迷不解,置身永不能走出的迷宫。
  跳楼看似自主实不自主。
  自了汉径直离开三界,却是自主的行为。
  只凭自主判断,跳楼和自了汉两者的高下立判。
  因此要做个自了汉绝非容易的事情。
  但释迦还是希望那些小乘自了汉进入大乘——不但可自了,还可以利益众生,此为菩萨行为。
  沈约未语,可他所想经天涯转出,显现在叶宣儿面前。
  叶宣儿见状,“原来你不但明白,而且比别人了解的更加深邃。”嫣然一笑,随即道,“不错,明界李雅薇就是你想的那种人,近乎菩萨心肠了。明界因为天子基的影响而恐惧混乱,琴丝就暂停了天子基对明界的输入,然后那些世人就回归‘正常’了……”
  她说“正常”二字的时候多少有些奚落之意,“人实在是个难以改变的人物,哪怕小行星差点将地球毁灭,所有的焦虑都只会为小行星到来前而生,毁灭前,会有无数人或疯狂先行毁灭,或幡然醒悟,寻找自己曾经错失的爱、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在小行星和地球擦肩而过后,不用多久,一天、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大多数人忘记了自己曾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又会回到蝇营狗苟的人生。”
  看向沈约,叶宣儿再道,“李雅薇却没有,她认为这或许是某种警示。她找到了暖玉和琴丝,然后她们联系到我,知道暗界仍有奇异往事展现,李雅薇就被暖玉送到了暗界。结果就是……李雅薇到了暗界后,不但回忆起和你一起的经历,甚至连赛月的经历都变得清楚起来。”
  沈约微有诧异,他清楚经过,知道这不是容易的事情。
  孩童的记忆很玄奇。
  大多数孩童,是记不得三岁前的事情,因此引发科学家的诸多猜测,可解释来去,就变成不可解释。
  世俗中还流传,大多数孩童,能看到成人看不到的事情。
  抛开海尔兄弟变鬼挂墙上的事情不说,沈约知道孩童的确可以见到些奇特的事情。
  为什么?
  因为根据十二因缘的说法,人生以无明起,你前世很糊涂,糊涂就会化作无明(业迹)伴随你出生,但你如果前生很清醒,出生的时候,无明就会少一些,表现得就比较聪明。
  简单来说,就是你此生的状态,会形成你轮转的增减buff,是增是减,是由你的业来决定。
  业非飘渺之物,世俗预言形容是习气,更通常来讲,就是习惯。
  你如果用习气的角度来看待修行,你就会明白,为何禅定通常都用七支坐——那是一种敛气化气而非运气的操作,根本目的是改变你的习气!
  第2233节 生而知之
  修行本质是在改变自己,只从字面理解也可以认为是“修正行为”的意思。
  但在世俗的眼中,或者将修行当作高大尚的操作,或许将修行看作是伪道学,这都是不正确的认知。
  修正行为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举动。
  习惯是一人习气的聚合,世俗就是众多习气的汇聚。末法时期,因为意尘积累太过厚重,导致世人无法透过厚重的意尘看清楚本来简练的规则,才引发更多错误的认知,再加上权术有意无意的诱导,终究将意尘变成了所有人的枷锁。
  修行就是修正自身的行为,让其趋近正确。
  修正行为就是改变习惯。
  改正习惯应从深层来清洗习气。
  世人很娴熟的从一个错误习惯掉入另外一个错误习惯中,因为缺乏正确的指引。
  从哪里得到正确的指引?世俗多认为是从善知识中接受指引,可什么又是善知识?谁会认为自己传播的知识是恶知识呢?
  就和恶人没有坚定不拔的意志,就不会认为自己是恶人般,知识同样是类似的道理,所有知识都坚持自己是最有价值的,于是辩论四起。
  事实上,佛主告诉你分辨善恶知识的根本原则——明心见性。
  善知识是会让你明离三毒,恶知识会让你暗陷贪嗔痴。
  再简单来说,善知识让你看透世界,恶知识让你痴迷不醒。
  如果这么分别的话,你会发现这世上太多的事物都是想方设法的将你留住,痴迷于此。
  既然痴迷,自然增痴。
  根据十二因缘解释,孩童出生的时候,虽然或多或少的无明,但在六入后,触、受、爱、取、有等操作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习惯,因此还能看到一些旁人看不到的事情。
  但在被意尘快速侵染后,孩童对爱、取、有开始变得执着,自身意尘浓厚,就让孩童开始忘记清醒时的认知,进而遗忘曾经的事情。
  今生记不得前次轮转,不是一样的道理?
  忘却和孟婆汤无关,是和无明业迹有关。
  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
  这句话或许并不完全正确,却多少看破了一些世俗的束裹。
  沈约和赛月相识的时候,赛月不过是个孩童,但这个孩童却显然有了太多成年人没有的清醒,李雅薇却和赛月有了共鸣,传承了赛月的认知,那前提条件是——不但赛月保持清醒,而且李雅薇也是绝对的清醒。
  这很不容易。
  世上最难的事情,本来就是清醒!
  沈约所思所想再现人前,叶宣儿赞道,“李雅薇因为清醒能有收获,你沈约的却更清醒,才能将一切想的清楚明白。”
  众人不由点头。
  叶宣儿随即道,“因为李雅薇得到了赛月的记忆,再加上暗界的科技助力,居然重现了当初的情况。”
  沈约略有惊奇道,“什么当初的情况?”他有预期,但很难想象暗界的科技会实现这个重演。
  叶宣儿缓缓道,“这件事说起来太过惊世骇俗,我不知道你们能否接受。”
  夜星沉淡淡道,“更惊世骇俗的事情,我都见过。”他四世为人,自信已见过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叶宣儿立即道:“那你见过有人记得自己出生时的情形吗?”
  夜星沉怔住。
  张继先却是霍然睁眼,只说了四个字,“生而知之!”
  沈约沉吟道:“你的意思是——经过暗界科技的帮手,李雅薇梦见了赛月出生时期的事情?”
  这听起来简直难以想象。
  世人都很难记得三岁前的事情,更不要说记得出生的事情,现代科学一定认为这是荒谬的。
  沈约却知道这绝非玄幻,而是真正存在的现实。
  华夏古代神话演义中,有哪吒借莲花而生一事,世人都将其当作神话来看,而在修行密宗中,却知道灵明点可在不同的生命体中进行切换。传说中,莲花生大师本来就是不经人体,由莲花转生而来。
  道家的夺舍亦是这种观点的明证。
  真正清醒的意志会选择进入一维永恒,有修行者感觉对六道了解不够透彻的选择清醒重生法延续红尘修行的状态。
  真正密宗的修行者早可借助这种修法来实现永生,但真正的修行者却不追求永生,而追寻永恒。
  永生和永恒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永生还在执迷生死,永恒却是早无生死概念。
  不然《心经》何以说——照见五蕴皆空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言是说照见五蕴皆空,得其圆满永恒中,十二因缘不复存在。
  为何不存在?
  没有因,如何有缘?
  因缘为作,作为行迹,色受想行识为五蕴,五蕴皆空,行自然为空,行空作空因缘亦空。
  天涯再将沈约所想显于人前,张继先见状缓缓点头,“贫道因缘未解,是以痴迷仍在,怪不得五岁方能清醒。”
  沈约知道张继先在说什么,当初和张继先初见,张继先曾和沈约提及段往事——他因误伤人命,转生来化解因缘,五岁的时候都没有开口说一句话,由于被因缘化作的无明所困,虽知自己有任务来此一趟,却一直苦苦思索是何任务,直到一日闻鸡鸣这才幡然醒悟记得前尘往事,因此做诗一首——灵鹦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
  人老了会有经验,却不是越老越清醒的,反倒是越老糊涂的可能越大。真正有希望的是年轻人,甚至是孩童,可惜这些人的清醒很快被世俗污浊打压。张继先五岁就醒,这是难得的修为。
  可张继先还知道自己修为有差,如莲花生大师般,因已去除无明,是以可以不经无明之体转生世间,那才是真正的顶峰。
  当然其次就是虽经无明体,可在出生的过程中,仍不被无明所染,是以记得自己的一切经历。
  张继先管这种人叫做生而知之。
  生而知之并非玄幻,事实上,孔子就曾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