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综合其它 >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317节
  一个个的臣子,他想要否认,却不知泰定帝究竟查到多少。
  “你给朕好好看看这是什么。”泰定帝从袖中掏出好几本折子,掷向许奉仁。
  许奉仁不敢不看,跪下爬着向前,待看清上面的东西时,惊得连声哀求道:“陛下,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
  可是,泰定帝眼中的冷意更甚,“让朕饶你性命,你可曾饶过告状百姓的命?”
  这回许奉仁不敢吱声了,泰定帝道:“太上皇自登基以来,一心惩贪,朕以为颇有成效,如今看来,终是朕高看了你们。能联手欺上瞒下,以令大明国法无存,威严尽,非尔一人之能。你是自己说出你的同伙,亦或者让朕一个个帮你说出来?”
  这个问题问出去,不少人心都要跳出来。
  “安和公主杀贪官污吏,不仁乡绅富商,你们觉得太狠了?那不如试试朕杀贪官时会不会比太上皇更狠。”泰定帝一直忍着,忍到现在怎么样?算是要划上一个句号了。
  许奉仁已经抖成了筛子,谁想拿命去赌一个皇帝会不会杀人,那不是找死吗?
  “陛下。”许奉仁哀求着,泰定帝已然道:“知道公主为何在福建杀五千人吗?贪官污吏贪来的钱财也罢,田地也好,皆为儿孙,乡绅如此,富商亦如此,故,诛其满门,叫他们断子绝孙。”
  说到这儿,堂下众人皆惊得抬起头了。
  对,朱元璋杀贪官是从不留情,可那只杀贪官一人,并不诛连。人人都觉得泰定帝仁厚,谁曾想泰定帝竟然那么狠,杀一人算什么,灭其满门,才能让人生出畏惧。
  “舍一人而富儿孙,你们打的如意好算盘,所谓一荣俱荣,一辱俱辱,你们的儿孙既因你们之故而得享富贵荣华,也该随你们付出代价。朕倒要看看,从今往后,你们还敢不敢贪。”泰定帝将自己的用意道破,狠是狠,可是谁又敢说没有用?
  “所以,朕给你们改过的机会,你们是自己站出来,或让朕一个个点你们的名?”泰定帝从容不迫再问,等着臣子们自己坦白。
  然而,没有被点到名的人都抱有一丝希望,以为他们的作为绝不会有人知道。更何况,泰定帝已然放了话,查出贪官污吏杀的可不再是他们之中哪一个,而是一家。
  纵然为了儿孙着想,又有谁舍得主动承认自己曾经贪污受贿?
  泰定帝等了半响,却无一人站出来,饶是泰定帝知道,有人敢贪,绝无人敢认,此时依然失望。
  “太子。”没有人认吗?好,泰定帝给他们机会,他们既不愿意把握,那就用不着再跟他们客气。
  朱雄英得令而出,从袖中拿出一份公文,当着众人的面打开,开始读出一个又一个的名字。
  一省杀五千人算什么,随着朱雄英拿出那小本本,满朝欺上瞒下,勾结官员杀百姓,拦状告的人,一个都逃不掉!
  这会儿还有人顾得上管朱至的事,想想自己有没有做出什么不该做的事吧。
  北平的情况,朱至同样收到消息了,同时也感慨无比道:“怎么从前贪官那么少,到我们大明,贪官怎么越查越多?不法之人也越来越无所顾忌?”
  钱,钱,对,他们都知道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朱至想着大明给官员们的俸禄,那真是养命都难。
  可是泰定帝登基后第一件事不就是把他们的俸禄几乎都翻上一翻了?
  嗯,当然,可能在此之前有人已经入了坑,想爬都爬不出来,便只能在泥泞中挣扎。
  朱至想的是,到底这贪污的风气要怎么样才能杀一杀?
  这个别说朱至想,泰定帝何尝不在考虑。
  但,比起这个事,朱至得先把眼前的事解决。
  毕竟她这一杀可是把福建一省内的官员杀得七七八八了。不仅是官员,就连小吏,但凡查实欺压百姓,为吏不仁者,也是一个都不放过。
  以至于百姓们是拍手叫好不假,突然空了那么多官位,须得迅速补上。
  无二话,朱至带来的人一个都不能闲,赶紧都补缺去。
  大官可以不管,各县知县必须立刻补上。
  这就有人有疑问了,这从来没有管过事的人,赶鸭子上架,确定能行吗?
  朱至能给武将们写六部行事手册,县令手册什么的,那也早就备好了。
  人手一本,迅速学习上手,就这样,朱至把人分出去,先把老百姓们的事解决了。
  至于治安问题,真以为朱至领来的兵是吃素的?
  再说了,这会儿信国公也终于到了。
  信国公虽然在听说朱至入了福建既大开杀戒后也惊得不轻,听闻福建百姓过的日子后,对朱至当机立断砍了那么些为官不仁,欺压百姓的官,自是拍掌叫好。
  福建一带的百姓,本就深受倭寇袭扰,日子过得苦,虽然百姓们依山靠海,以打鱼为生,那也不代表不需要田地。
  虽然对他们来说,没了田,只要他们还有船,日子总也能过得下去。
  谁想正因如此,反而叫那些个官吏乡绅肆无忌惮,他们知道,百姓们但凡还有活路,就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因而才会一回又一回的用各种办法夺百姓之田,强卖强买,手段那叫一个层出不穷。
  信国公长叹道:“没想到大明建朝数年,竟然还有这么多狗官,该杀,该杀。”
  在信国公身边的人提醒道:“公主如此大开杀戒,必令天下惊。更怕是结下了仇。旁人不敢对付公主,咱们家可就不一定了。国公爷不可不防。”
  “那也就只能怪他们行事不端,倘若坦坦荡荡,何畏于旁人盯着?”信国公可不是那不讲理的人,朱至做的那是利于大明,利于百姓的事,为此得罪文人,得罪乡绅,得罪富商,那又如何?换成信国公要是知道有人敢那么肆无忌惮伤害百姓,他定也毫不犹豫选择杀光他们。
  信国公本就是穷苦人家出身,当初会加入红巾军,会起身反抗,就是因为他们被人欺负得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曾经他们受过的苦,哪里愿意再同样加附百姓们身上。
  自然,对于朱至这样救民于水火的人,于百姓而言,那更是人人盼着,却也知晓盼都盼不来的人。
  “你啊,真真是忘了本了。”信国公对身边的人颇有些不满,他们怎么能觉得朱至做下杀贪官,为百姓除害的事,因为有可能危及于汤家,而自此觉得不应该为之呢?
  那人被信国公说得面红耳赤,羞愧难当,连连与信国公告罪。
  好在,信国公也没有再揪着不放,不过,想着身边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汤家的人里,不知有多少人也害怕吧。
  他们害怕归害怕,信国公还得写信回去告诫他们,谨言慎行,不许生怨,若是叫他知道他们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传到外头叫人听见了,以后他们都别说自己信汤。
  他汤和的儿孙,可以无能,但绝不能分不清好坏,善恶不分。
  汤家,真是多亏了有信国公这样的明白人。
  信国公到了,朱至那自是亲自来接。
  “祖父。”一身水绿色常服,朱至与信国公见礼,信国公是一见着朱至便满脸笑容,不敢生受朱至的礼,唤一声公主。
  “辛苦祖父了。”朱至看着信国公一路舟车劳顿,再一次朝信国公作一揖,谢之。
  “说的哪里话,太上皇和皇太后都不嫌辛苦,我不过是来一趟,指挥人干点事,当不得一声辛苦。倒是公主这儿,万事小心,若是有什么用得上老臣的地方只管开口。”信国公岂敢言苦,朱至到福建要干的事才开始,朱元璋和马氏早就跟他透过风了。
  既是利于百姓的事,纵然不利于大多数文人,乡绅,富商,那也该为之。
  “祖父放心,需要您帮忙的时候我一定不会跟您客气。”自小到大,该寻帮手的时候朱至可是从来都不犹豫的。再说这可是信国公。别人或许朱至信不过,信国公那必须得是自己人。
  “那你这接下来?”信国公不得不低头问问,接下来朱至是有什么打算?
  “田地都收回来了,那就顺势再分田。正好人都杀光了,剩下的都是普通人。”朱至能下那么狠的手,就是为了能够顺便收回田,顺势分田分地。
  信国公瞥了朱至一眼,有些不太确定。
  “祖父有话不妨直说。”信国公那眼神,朱至又不是看不见,看见了,就更得问问。
  信国公已然道:“重分田地,人人有份?”
  这一点是信国公从朱元璋嘴里听到的,当时信国公没有多想,最近闹出女状元,女举人,让信国公不得不放开脑洞去想,一想,信国公就觉得不简单了,朱至可不是那等别人不说她就什么都不干的人。
  “本就该人人有份。”朱至眨眨眼睛,理所当然而答。
  信国公咂咂嘴,朱至道:“祖父没看出点端倪来?”
  对此,信国公如实承认道:“看出来了。”
  就是因为看出来了,所以信国公才会有此一问,毕竟事到如今,上头的皇帝都想好干什么了,朱至作为前锋,那就是打开一个局面,就如那星星之火,慢慢燎原。
  “你们就不怕?”信国公是想说,要是依着他们那么搞,很有可能要出事。若天下大乱,那当如何?
  “民心所归,何畏之有。”对,不管是泰定帝和朱至最大的倚仗从来都是民心,是百姓。
  “得民心者得天下。”朱至相信百姓不是那不识好歹的人,连所谓好坏都分不出来。
  信国公一听也就点了点头,说得是,民心所向,得利于民,纵然不得文臣拥护,乡绅支持又怎么样?他们要是想挑事,以为谁会跟他们一起闹吗?
  百姓得利,有田耕,有饭吃,有屋住,上头那些人怎么叫嚣,看百姓会理他们才怪。
  有悖人心,才会令天下动乱。
  “行,你既有数,那就放手去干,放心,我在这儿给你顶着,谁要是不长眼和你过不去,我给你撑腰。”怎么说信国公也是开国功臣,他人就站在这儿,就是一种震慑。
  “谢祖父。”朱至必须表示感谢。有人撑腰可是好事,傻子才会不要。
  信国公露出笑容。
  在真正分田地之前,朱至先前就让人在福建传话了,话里话外都是朝廷有意重分田地,什么叫重分田地呢,那就是按整个福建内现有的田,再根据福建内的人口平分。
  同时,还有这样一个调查,朝廷想问问百姓们,若是每隔个三十年分一次田,大家伙觉得如何?
  三十年一分田,这是怎么说。
  自然有人细细为他们解释,三十年重新分田,就是字面上的意思,都按人头来分,这样就能保证不管怎么样,百姓手里都有田,别人再怎么强卖强买,最终这些田都会回到百姓手里。
  嘶!一听这好处,无数人都觉得这个好啊,太好了。
  其实底层的百姓比谁都清楚,朝廷就算分了他们田,并不代表这个田他们就能守得住。
  仗势欺人的人从来不少,但凡手里有了钱或者是权的人,都会想办法为自己聚拢更多的财富,甚至为此不择手段。
  历代王朝为何覆灭,不正是因为土地兼并,田地最后大部分都聚集在了小部分人手里,大部分的百姓却无田可耕,只能慢慢轮为佃农,最后再慢慢成为奴隶,直到再也无法生存时,这才不得不揭竿而起。
  现在朝廷说了三十年一分田,那,不管有人用什么手段把田占到手,到最后还会徕分到百姓们手里,这么好的事,为什么不支持,怎么能不支持?
  利害关系一说明,谁都知道要怎么选。
  当然,有人欢喜有人愁,百姓们得到的消息是最浅浅易懂的,可其他人,比如读过书的人得到的信息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如此,那这田地也当归于国,为朝廷所有,这可是要把田地私有的规矩给改了!
  不,这可怎么行?田地要是都归朝廷,那他们这些人还有什么?连田地都不是他们的,那他们以后怎么发家,怎么垄断?又怎么在为人上人,凌驾于普通人之上?
  福建内的消息,纵然看起来好像都还不怎么样,却是无人能不当一回事,赶紧的把相关消息送到北平,让人打听打听,这个事到底算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是,北平内的气氛其实并不比福建好。
  毕竟泰定帝查查欺上瞒下,连同福建的官员们一道以为可以瞒天过海的人,那是真就一个不留,皆诛满门。
  北平城同样血流成河,杀得不少官员都胆颤心惊,以为泰定帝下起狠手来,那是比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惹人注目的更是,朱元璋亲自下令削藩。
  削藩啊!便是要收回各地王爷们手中的兵权,从今往后,他们手里的兵归朝廷调遣,谁不得私自用兵。
  另外,各地的藩王,王爷是王爷,也得守大明的规矩,没有皇帝的指令,不得擅自插手地方事务。
  这消息一出,有人欢喜有人愁。当然,更多人关注一众就藩的王爷们是怎么想的。
  他们能怎么想?给他们封王,让他们就藩的是朱元璋,现在是朱元璋要把他们的权利收回来,他们敢吱声吗?
  心里怎么想不重要,明面上他们对于前来接管兵马的人都只能配合,老实上交要权利。
  接二连三的消息砸得朝臣们脑子嗡嗡作响,无奈他们对藩王一事,只要藩王们不说不配合,谁也不敢多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