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综合其它 >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245节
  “这是好事啊。爷爷没留信说从哪里开始?”朱至听着眼睛亮闪闪的追问,泰定帝无奈的道:“现在的重点是这个吗?”
  “啊,爷爷带着奶奶走了,那宫里的那些妃嫔怎么办?”结果朱至话锋一转关心起了朱元璋的众多妃嫔,泰定帝的脸上一僵。
  朱至就像是看不见,只道:“就算爷爷想不起这回事,奶奶肯定也有安排,只不过有些话奶奶肯定是不方便说的。”
  常氏也瞄了泰定帝一眼,不知该不该接朱至的话。
  “已有成年的皇子随子出宫居住。尚未成年的待孩子成年分府之后,再让他们的孩子接出去。”终究还是泰定帝回答了朱至的问题,朱至侧着头想了想道:“这倒是还好。不过,爹可千万别让天下人觉得集天下之财以养朱氏。”
  这种话也就朱至敢说出来!
  重点更是,说出来了不会被泰定帝骂。
  “我是看出来了,你挺不乐意养着你的叔叔们。”泰定帝不得不指出女儿话里话外的意思。
  “难道爹很乐意养着一群白吃饭不干活,甚至还仗势欺人的人?若是叔叔们都有功于家国社稷,如同这满朝的文武大臣一样,做着利于家国的事儿,天下人绝不会不高兴养着他们。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朱至只是跟泰定帝据理相争。也是从人心的角度讨论事情。
  泰定帝半响没有反驳,朱至道:“爷爷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直接。拿下天下,自当惠及儿孙,天下谁人不是这样,想的都是,自己拼下一番事业,传承于后世子孙。这份事业不仅包括于权势,还包括财富地位。然而德不配位,最终下场凄惨。更别说咱们自己把叔叔们架在火上烤,确定不是让天下人都绝望?”
  当着泰定帝的面朱至有一说一,比起在朱元璋面前更要直接。
  “国库已经交回六部执掌了。”朱雄英在旁边帮腔,显然是站在泰定帝这一边的。
  “可是咱们老朱家的人,因为爷爷的缘故,每人每月从国库支出多少钱。这一笔费用,爹不会不知道。
  “今咱们家的人还算不上多,可是爹得想想,按现在的形势发展下去,咱们朱家的人越来越多,这笔钱的支出也一定会越来越多。当这笔钱占据国库三成,一半,甚至是七成以上时,看到这样的账本,人会怎么想?”
  不是朱至在这儿危言耸听,而是事实摆在眼前。朱元璋对大明的官员十分苛刻,但是对于儿孙们却十分宽宥。
  朱至方才说出的用天下之财以养朱氏,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根据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得出的结论。
  “这些话,你之前怎么不跟爷爷说?现在不是为难咱爹吗?”朱雄英已经意识到朱至话里话外的意思,同时也不得不为泰定帝考虑。泰定帝要是按朱至的意思改了养自家兄弟侄子的规矩,那不是要跟朱元璋唱反调吗?
  刚上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朱元璋唱反调,不太妥当。
  “我只是跟爹说清楚其中的利害,至于什么时候适合改规矩,可以慢慢来。”朱至眨了眨眼睛,表明她可不是想一股作气把事情解决的人。
  “爷爷为了让爹可以顺利继位,把几位叔叔都从封地召回来。如今爹已经顺利继位,眼下须得考虑的是,到底要不要让叔叔们回封地。”朱雄英只要确定,朱至没有打算一鼓作气把所有的问题解决,那就好说了,眼下须得考虑的更是朱元璋已经分封于各地的儿子们,是不是让他们归藩。
  显然泰定帝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倒也不是说泰定帝信不过弟弟呢,而是藩王的存在,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必然也会成为大明的一大隐患。
  “让他们回去,但是兵权不能给他们。”朱至更是直接,人可以放回去,但兵权绝对不能交到他们手里。
  朱雄英拧紧眉头道:“别忘了爷爷为什么封藩王。”
  朱元璋就是为了让儿子顺利从各大功臣的手里拿回兵权,所以才会给他们封王,镇守一方。
  朱至现在说可以把他们放回去,但不给兵权,怎么可能?毕竟这些兵权交到谁人的手中,朱至考虑过人选吗?
  “人放回去,兵权也给他们。”只是让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泰定帝一直没有做声,却突然拍板。
  朱雄英对于亲爹做下的决定,不能说是质疑,却也震惊。
  “别忘了你对于大明而言的意义。”泰定帝突然冲朱至丢下这句话。朱元璋早就料到了他的儿子们手握兵权,将来也会成为新君或者是大明王朝的隐患,所以不是早就已经想出了制衡之法吗?朱至就是天平的另一侧。
  问题,每个王朝都有属于他们的问题,至于谁想出了什么样的法子解决问题,难道是固有的吗?
  朱雄英听完泰定帝的话,没有再吱声了。朱元璋已经帮朱雄英都想到了,至于最后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难道还得朱元璋继续想?别逗了。
  “既然爹已经打定了主意,那就趁早。”朱至有不一样的想法,但是既然泰定帝觉得可以把兄弟们放回去,那就放吧,趁早。莫让人觉得泰定帝这个兄长容不下他们。
  虽然天下尚未安定,把这些王爷们放出去,未必不会再有别的变故,泰定帝决定了,朱至就坚定的站在泰定帝的旁边,帮着泰定帝把事情做好。
  “放你们叔叔们走了。送北元十万石粮,你跟北元走一趟。粮草送去,我会看着什么时候合适,再下诏昭告天下,由你接管北平。”朱至接管北平的事,虽然大家心照不宣,就连信国公也是心里有数的,但没有正式的诏书下达之前,大家的心照不宣也只能是心照不宣而已。
  泰定帝决定把兄弟们放回去之后,也觉得该昭告天下,定下朱至接管北平。
  “是。”朱至应得爽快,没有半分迟疑。
  饶是汤显已经从信国公的嘴里知道,大明朝有意让朱至变成镇守一方的公主,真正听到这句话从泰定帝的嘴里说出,汤显满心还是不可置信。
  但是一想朱至天生神力,和朱雄英一道督建烈士陵园后,在军中甚有威望。更别说在北地治得好些将领都服服帖帖。
  擅长拢人心,安百姓的朱至,朝中上下,谁人不对她心生敬意。这样的人才将她拘束于宅院之内,那才是大明朝最大的损失。
  说完话的泰定帝第一时间更将注意力放在汤显的身上,自然没有错过汤显从刚开始的诧异到最后的全然接受。
  朱至选择汤显定有朱至的理由。这是多年以来泰定帝的想法。
  接下来就拭目以待,看看眼前的汤显会不会辜负朱至的选择。
  回门也得回家,朱至在临行前和常氏咬耳一句,“娘,咱们打的赌我可赢了。”
  结果被常氏瞪了一眼,信国公还真是亲自也面拍老实了儿孙们呢,半点没有要让朱至为信国公府上诸事为难的意思。
  朱至不介意被瞪,高兴得扬长而去。
  泰定帝看了一眼常氏,并没有细问。这会儿他有更重要的事。
  在朱至回门之后,泰定帝下诏秦王妃以亲王妃之礼而葬之,没想到北元却提出要回北元了。为了此事,礼部特意和北元的使臣们见上一见,只为提醒他们应该在秦王妃下葬之后再回国。
  然而北元使臣执意要回国,为这事,礼部那是气得火冒三丈,当着其他五部的人的面指责北元不愧是蛮荒之国,半点礼数都不懂。
  抬眼看着上头泰定帝和朱雄英面色如常,一个个骂得欢实的人又觉得,这些事都在泰定帝的预料之中,或许未必不会成为泰定帝对付北元的把柄。
  “北元若是回去,我们借他们的粮食是不是也要一并随他们而去?”比起礼部火冒三丈的骂人,肯定是先得问问,借粮的事到底怎么说?
  这一回礼部也不生气了,同时瞪大的眼睛看着前方等着泰定帝的回应。
  “既然已经答应了借他们粮草,迟早都是要借的。他们的意思也是希望能够一道回去。”泰定帝接过,话里话外的意思无非都是让粮草随北元一道回去。
  “但不知陛下属意谁人护送这批粮草前往北元?”最最关键的问题,谁能忍住不问出来?
  “安和公主如何?”泰定帝也不绕弯子,将朱至抛了出来。
  一干臣子全都倒抽了一口冷气,显然没有想到,泰定帝既然真的属意朱至。
  偏偏泰定帝觉得这个消息依然不够,与众臣道:“此外,着安和公主接管北平。”
  这下满堂沉默,谁也不敢吱声了。
  但是谁也都清楚,其实这是朱元璋时就已经布好的局,否则朱至断然不可能嫁给庶出的汤显。
  就朱至的身份,天下的勋贵,朱至可以随便选。最后确定下了汤显,无非是希望信国公可以代燕王镇守北平,但最后也得把北平稳稳当当的交回朱家人手里。
  信国公在北平经营了这些年,既是震慑于北元,同样也安抚了北平之内蠢蠢欲动的各方势力。而今信国公被召回应天,也得派个人再去接管北平,想要在信国公的经营之下,稳稳当当的接回北平,再也没有比朱至更合适的人选。
  不得不说,朱元璋当初决定把朱至放出去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步一步的为朱至布局,让朱至稳稳当当的立足于军中,又收拢人心。以今时今日朱至的身份地位和威望,纵然这六部之内的男儿们并不认同女子过多参与朝政,却也想不出比朱至更好的人选。
  朱至去接管北平,可以稳稳当当不出任何意外,同时也能让北元生畏,不敢轻易犯我边境。
  “安和公主甚好。”别管他们是权衡利弊之后最终不得不认可朱至,还是因为高高在上的皇帝早已打定了主意,他们心知无法改变,最终不得不选择了配合。总而言之,对于泰定帝做下的这个决定,他们只能选择配合。
  “拟诏,昭告天下。”那么既然谁都没有意见,泰定帝更是不打算再等,这就昭告天下。
  朱雄英抬起头,他要是记得不错,亲爹原本的意思是先让朱至送粮草入北元,等朱至回到北平,亲爹再下诏让朱至接管北平,到时候就算满朝的大臣反对,朱至人都已经到北平了,谁反对也没用。
  不想泰定帝一开口表明意图,眼前的这些臣子们既然都认同?
  嗯?别说泰定帝意外,其实朱雄英何尝不意外。
  怎么说朱至也是女儿身吧?他们这些人不是一向觉得女子不应该参政的吗?怎么对朱至执掌北平一事如此包容?
  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却谁也没有问出心中的疑惑。
  反倒是这六部的尚书们啊,从泰定帝这儿撤出去之后,对于朱至的事儿,个个相互对视一眼,最后都化为一声长叹。
  “果真除了安和公主,再没有其他更合适接手北平的人选?”最终还是有人问出了这句话。
  “你若是有什么好人选,不妨说来听听。”有没有的大家心里还能没个数,谁要是觉得有比朱至更合适的人选,不妨说出来听听。他们乐意听着呢。
  可惜,收获一片沉默。
  “别的不说,只说北元。虽说几年前北平的事,其中有太孙,不,太子的功劳,公主在其中诱敌,生擒北原太尉,都是实打实的功劳。正因如此,北元使臣进京,这才将矛头直指公主。公主那日如何戏耍北元使臣,诸位也是有目共睹的。北元对公主生畏,有公主镇守北平,他们不敢轻易来犯,可保北平安宁。”摆在眼前的事实是谁都无法否认的,建朝的这一代功臣都已经慢慢老去,更值得一说的是,面对这些武将,其实作为文臣是不希望他们在继续壮大发展下去。
  朱元璋确定封儿子们为藩王,让他们镇守一方,之所以能够得到文臣们的支持,也是因为文臣希望借朱元璋的手铲除功臣。
  这些人凭武力打下这个天下,却也成为了文臣们的心腹大患,人人都欲除之而后快。因为只有把他们都解决了,才有这些文臣们立足于朝堂的机会。
  相比于在让朱元璋好不容易拍老实的武将们出头,他们更愿意接受朱至这个女子接手权利。
  “我们不反对有我们的思量,怎么那群武将也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这时候终于反应过来,该是最反对朱至代替他们的人竟然都没有出面。
  一道冷哼声响起,“你们怕是忘了如今的公主已经嫁入信国公府。魏国公的世子这些年一直跟随在公主和太子左右。凉国公是公主的舅公,曹国公是公主的伯父。说句不好听的话,都是自己人,他们为什么要反对?”
  对于所有的功臣来说,只要上位的皇帝不想找他们麻烦,也不打算永绝后患,他们一般都不会跟皇帝来硬的,尤其是一个聪明又宽厚的皇帝。
  上头这几位顶端的人,都不会对朱至接手北平表现出异议,其他人就算反对又有什么用?
  朱至在得知这样的结果时,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而这个时候陈亘也找上门来了。
  随着泰定帝登基,陈亘已经非常识趣的早早离开东宫。朱至大婚的时候也收到了陈亘送来的厚礼,但陈亘却早早的向朱至表明,如今的她不适合出现在朱至的婚礼。朱至对于她所说的不适合有数,自不再邀请。
  “恭喜公主。”陈亘此番前来是向朱至道贺的,朱至经营多年,终于即将得偿所愿。
  “这不过才迈出了第一步。”朱至虽然松了一口气,却清楚这一切仅仅是开始。
  “那位杨大人来寻妾了,问的是如何才能办好太上皇交代他办的差事。”陈亘也知道朱至是要求极高的人,而且奉行的是少说话,多做事的原则。朱至的事大可以不论,杨士奇要办的事,谁都清楚不容易。
  朱至摇头道:“西安做得到的事,不代表应天也可以。”
  秦淮河上牵扯了多少利益,傻子都知道。
  况且,谁都知道,想要让秦淮河上所有的女人都有事可做,能够养活自己,还要让应天背后掌管秦淮河的人放下他们的利,很难。
  陈亘作为一个过来人,在西安的确做成了,也救了西安那些落于烟花之地的女人,并不代表同样的办法在应天会有用。
  朱至早就说过了,最根本的原因不解决,终究还会再慢慢的发展出另一条秦淮河。
  再者,虽然大明是禁止官员进出入这些烟花之地不错,却没有明令禁止所有的男人都不可以进入。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把□□犯法这一条写进大明律令,事情终究不可能成。
  “太上皇想试一试,皇上也想试一试,公主难道就不想吗?”陈亘是意外的,意外于朱至对这件事的积极性竟然不高。
  不料朱至听了这话与陈亘对视道:“因为他们都输得起,可是女人们输不起。我和爷爷和我爹,甚至是我哥都是有区别的。身为男人,他们已经习惯了让女人成为牺牲品,既然如此,用女人来试探人,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对于他们来说,最后的结果不会比现在更差。”
  陈亘忽然顿住了。是啊,就算她解救了西安那些落于烟花之地的女人又怎么样?她终究没有那个能力解救全天下的女人。
  而对于朱元璋或者是泰定帝来说,他们或许是有心粉碎烟花柳巷之地,却没有那个决心在全国推行。
  只在应天试试,只因他们想看看究竟可不可行。然而西安难道不是已经有了极好的一个例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要试,对,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他们慎重,但何尝不是因为,他们虽然有这方面的想法,却并没有觉得此事非做不可。
  朱元璋对于烟花之地深恶痛绝,他知道这样的温柔乡一定会成为英雄冢,却还是没有要把全天下的青楼楚馆连根拔起的意思,这里头何尝不是因为牵扯了太多人的利益,让朱元璋不得不慎重。
  在朱元璋手里都没能完全解决的事,轮到泰定帝了,泰定帝没有像朱元璋那样对这样的地方厌之,恨之。所以泰定帝也不会非要将这些地方连根拔起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