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翻页 夜间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苏厨 > 苏厨 第209节
  转运判官,是可以过问军务的!
  郭隆也将弓箭收起来:“孩儿们,将鹤胫弩抬出来!直娘贼的多年不用弓,都快不会玩了!”
  ……
  夔州城开始了大建设,如果从空中向下看,以前大码头上方的夔州城,像一个扁扁的“口”字的话,如今的夔州城,变得像一个“吕”字。
  下边那个口,底线是江水,外边一圈城墙,将整个永安宫大码头都圈了进去。
  这是一个奇特的设计,涨水的时候,会有部分城墙被淹没在水下。
  因此这个口字有点歪,两个竖笔划都是斜的,指向下游,这样可以减缓水流的冲击。
  建造速度非常迅速,就用江滩上的大卵石,和泥土一起修筑成墙,然后外围用竹筋和水泥封固,建完一层,往上累加一层。
  为了加快进度,苏油再次扮演起了大巫,让山上的夷人们下来帮忙。
  大巫师是自家人,好些夷人下山的时候都背着稻米赶着羊,走的是帮寨子里的人家起房的路数,自带饭盒那种。
  结果到了夔州城,大巫还要给工钱,一人一天一斤盐!外加两顿饭!
  说白了就是黑心承包商,一斤盐在眉山才卖七十文铁钱,眉山劳力如今的工钱,是这个价钱的四倍。
  但是夷人们很开心,这盐看着就很神圣,雪白雪白的,滋味很纯,一点苦味都没有,听说还是大巫小时候发明的。
  有了盐打底,力气就好像用不完,原材料就在身边,大城只用了两个月便修建完成。
  夷人们回山了,和他们一起回去的,还有汉人工程队的指挥人员。
  这些都是修梯田的行家,修建过城墙的夷人,如今也算是熟练工人,接下来各家山头要寻找溪水,建造山塘蓄水,然后引流,修渠,将刀耕火种的畲田,改造成梯田。
  同样的,山下的汉人,他们的优势其实更大,山地更加肥沃,地势更加平缓。
  耕牛成了重要生产物资,码头落成之后,眉山二型可以停靠,船上到夔州的货物,首先便是这个。
  城墙修好,苏油便开始整军,以阿囤炽火,郭隆,乞第龙山为首,以客军为骨干,组建地方部队。
  眉山厢军的待遇标准,在夔州同样适用,前提是,技能合格。
  行军,驻扎,侦查,接敌,战斗,饮食,卫生……控鹤军和囤安军身上有着苏油深深的影响,说白了,还是精细纯老三样。
  条令精细而严格,说喝开水就不许喝凉水,说勤洗澡就得勤洗澡,对军令坚决执行,有疑问,也得先执行,后提问。
  严禁吃空饷,严禁打骂士兵,官兵一锅同食,严禁特殊化。
  有时候,苏油觉得,宋朝从官家到下层,赌性都太重了。
  比如西夏问题,一次次以赌徒的心态对待,只想着赢不考虑输,然后将一把把好牌打得稀烂。
  苏油虽然发明了不少赌具,但是从来不喜欢赌博。
  一个夷官翻译态度不友好,足以促使他修一座大城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也绝不将命运寄托在别人的手上。
  信息,当然是最重要的。
  除了在集市上收集情报,苏油还从周边熟蛮里,抽出了不少机灵人组成商队。
  商队里也有一两个汉人,带着盐茶,铜器,彩色玻璃首饰,去生蛮部落里进行贸易,换取牛羊,粮食,蛮布,情报。
  种种消息传来,木叶蛮,在蠢蠢欲动。
  这是渝夔之间最强大的一支部落,部落中的男丁,从小就以劫掠为豪,以杀戮为荣。
  部落文化如此,因此他们的战力不是一般的强悍。
  而且他们也因为这种文化得到了足够多的好处,能够发展成这样一个大部落,这种文化占了决定性的因素。
  下山抢娃子,是他们的风俗,既有夷娃子,也有汉娃子。
  娃子,就是他们对奴隶的称呼。
  建设中的夔州,物资粮食盐巴茶叶,堆积如山,千人的汉夷混杂部队,不足以震慑他们对夔州的野心。
  他们的核心部族,姓田,首领叫田承宝,大宋这边赐予的羁縻官职叫“管内山河九溪十洞抚谕都监”。
  苏油两次宣召田承宝前来夔州会谈,一次以夔州知州兼夔州路转运判官的身份,一次以大巫的身份,然而两次都没有下文。
  苏油对乞第龙山打趣道:“看看人家,把你一个权领控鹤厢军骨朵指挥比下去了啊!”
  乞第龙山大手一挥,手下的夷人将软尾标枪齐齐扔了出去,将三十步外的靶子突突突扎成大刺猬:“叫他来!什么破洞子鸟都监,一叶锤的事儿!”
  苏油踢了他一脚:“骄狂!上了战场就离死不远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跟你说了多少次了?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何况我们才是兔子……”
  乞第龙山明显没有听进去,看着夔州城侧面山上一个个新修起来的堡垒和高高的二林特色碉楼:“炽火说上头的风景可好了,能够看到整个大城和峡谷,大巫什么时候带我上去看看呗……”
  苏油翻着白眼:“就你这体格爬烟囱?别把烟道给我堵了。城墙上那些大家伙,你倒是可以玩玩!”
  城墙上多了很多木架子,和二林部战舰船舷边上的差不多。
  不过麻绳换成了钢铁弹簧。
  弹簧套在立于木质基座的两根柱子上,给比成人胳膊还要粗一圈的弩臂提供扭力。
  弩臂的臂稍是铁尖,铁尖的侧面还有铁环,用来挂弦。
  苏油上来的时候,刘嗣正在指挥人员调试弩炮。
  两个士兵手持长长的粗木杆,粗木杆的一头,是一圈包铁,中空有个凹洞。
  士兵将凹洞和弩臂铁尖套接,弩臂就得到了大大的加长。
  然后两个士兵推动木杆,一个士兵将牵引钩挂在弦上,疯狂摇动弩炮后方的摇柄,将弦挂到机牙上。
  第三百零七章 水转大纺车
  刘嗣取来一个标准重量的瓷弹,上面用油漆写着个阿拉伯数字的2。
  刚刚挂弦的士兵吹响口哨,边上两个士兵取走木杆,刘嗣走到一旁的经纬仪边,用望远镜瞄准城下远处钉着的一根木桩:“前方一零三号区域,表尺一五二,高低加二,二号空心瓷弹,放!”
  弩炮的操控部位一边有一根横出的握把,就像自行车龙头。
  按照刘嗣指示瞄准后,士兵一捏右手龙头上一个刹车一样的装置,瓷弹嘭的一声被发射了出去。
  接下来又是一番操作,刘嗣再次说道:“前方一零三号区域,表尺一五四,高低加二,左三,二号空心瓷弹,放!”
  嘭!又是一枚瓷弹发射了出去。
  瓷弹从城上飞出去老远,狠狠砸到两百步之外的泥地上,竟然没有破,又弹了起来,连蹦带跳地飞出老远,这才停了下来。
  刘嗣用经纬仪观看了一会,将弩炮上的水平仪表盘和垂直标尺做了微调,这才正步来到苏油身前:“报告运判,我们正在调试弩炮,请指示!”
  这也是苏油的条令要求,屯田部队乡弓手们,经常在农人和士兵间进行身份切换,武器测试,当然自动转入战时条令,刘嗣如果不如此报告,将受到责罚。
  苏油很满意:“稍息,弩炮改进不小啊。”
  刘嗣说道:“是!报告运判,如今的弩炮,只需要携带弹簧和部分金属工件,抵达驻地后按照图纸加工木构件,装配完成调试后,即可投入使用!”
  苏油说道:“刚刚激发的时候,用了牵引装置,钢丝绳成功了?”
  刘嗣回答:“禀告运判,不是钢丝绳,是传动链!”
  苏油摇头赞叹道:“有你们的!我这几年为了进士功名,算是白瞎了。”
  刘嗣不好答话,只嘿嘿笑。
  苏油给了他一脚:“你笑个屁!少爷我一天到晚之乎者也的,不比你们费脑子?你们抓紧时间调试。城里那些耗子,现在都在面棚听乞第吹牛,这娃吹高兴了还要请客,你们只有这半天时间。”
  刘嗣立正:“是!少爷放心,几个小组都在城上,半日足够了!”
  苏油说道:“我再去老郭指挥那里看看。”
  弩兵的训练,在船坞之中进行,外人不得而知。
  鹤胫弩改动也挺大,底部持握部分变得更窄,弩臂变成了全钢片结构,两端用了小滑轮。
  滑轮是好东西,可以在同样的拉距下减小弓片变形位移距离,实现拉距最大化,这对提高弩箭的射程和初速度是很关键的。
  还能保护弓弦,控制弦的振动。
  肩柄也变窄了一些,更加符合人体工学。
  两边的拉杆,变成了圆环,这样拉起来更加合手。
  箭基本上还是老样子,不过不再是完全标准的三亭,箭尾明显收缩了一些,变得更小。
  三片尾羽中有一片被染成了红色,这片尾羽与箭上的弦槽垂直,弩手有了它的提醒,不会将箭矢摆错。
  箭矢总体长度,也短小了一点点。
  箭头还是圆锥子弹型,和以前几乎一样。
  但是没有改变,并不意味着没有进步,恰恰相反,苏油认为这是鹤胫弩设计中最大的进步。
  因为现在的箭头,是经过大量实验数据采集,结合精密计算,考虑了加工工艺和成本,最后重新确定下来的方案。而不是之前的拍脑门方案。
  也就是说,虽然样子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这次是经过精细的理工实验后得到的结果,这条探索之路上得到的经验,才是眉山理工最宝贵的财富。
  因此石富和张麒,为了这个没有什么变化的定型方案,同样得到了两枚发现者勋章。
  几年前,苏油开鹤胫弩还很费力,如今却能够轻松地拉开了。
  踏住踏脚环,弯腰手拉握环,一挺腰,弓弦刮过压机,传来机件悦耳的咔哒之声。
  很轻微,但是比起如今绝大多数弩的嘎吱嘎吱,令人非常愉悦。
  门环上的准星高度明显压低了很多,在保证箭尾通过的前提下,尽量贴近发射轨迹。
  连这些都考虑到了,苏油不由得对眉山理工的长足发展点了一个赞。
  一扣扳机,肩头传来一震,弩箭几乎飞出了一道直线,消失在了七十步外用稻草扎出的标靶之中。
  “好!”周围乡弓手大力捧场。
  苏油问郭隆:“郭指挥,箭羽够用吗?不能因为箭羽节省训练量啊。”
  郭隆说道:“禀告运判,训练用箭矢,尾羽用的干燥后涂胶的棕树叶子,训练强度是足够保证的!”
  苏油点了点头:“新兵的情况怎么样?”
  郭隆说道:“还行,训练了半个月,听从指令找标尺,六十步内准头基本能够保证。”
  苏油说道:“还得练,多练,即使是弩兵,越野能力和体能训练也不能放松。告诉他们,如果表现好,能立军功的话,可以比照控鹤军的待遇拿薪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