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综合其它 > 特殊罪案调查组 > 十七
  十七
  古明市公安局,安静的地下车库内,一根拇指粗的黑色电缆插入了电表箱。接通电源的外勤车,像将要变形的擎天柱,开始发出低沉的轰鸣声。
  距离大巴车10米开外的地方,四名特警一字排开。
  展峰走下车,在车尾不起眼的地方用力按了下去。受力弹起后,一块闪烁着悠悠红光的触摸屏露了出来。
  他的右手覆在屏幕上,红光突然变得强烈,语音系统提示,掌静脉识别通过。
  待屏幕完全变绿后,大巴车的隐藏门以底边为轴自上而下缓缓落地,展峰踩上七级台阶,走进车舱内。
  舱门边有一个指纹识别按钮,轻触之后,舱门关闭,外面又恢复了大巴车原有的模样。
  舱内经过彻底改造,长5.1米,宽2.2米,高2.3米,实用面积可达到10平方米。舱内配有各种临时性检验设备,虽然品种繁多,但都收纳得恰到好处。
  在启动设备前,整个车舱空荡得如未装货的集装箱。
  临来的路上,展峰就开始用电脑编辑尸检报告。整整花费了五个小时,他才把三具尸体的解剖数据转换成了立体数字模型。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把模型成像——学术上称这种技术为“虚拟解剖”。
  打开舱内的中控屏,展峰输入代码后,一块正方形金属台从地板上缓缓升起。与此同时,舱顶原本折叠的透明介质也随之徐徐降落,大约半支烟的工夫,两者完美衔接。
  一台类似金字塔状的虚拟解剖仪就此组合完成。
  虚拟解剖听起来很高端,实际上就是利用了无介质浮空投影技术,将编辑好的尸体数据模型还原成全息影像。这种技术始于欧美国家,多被运用在陈年旧案及无尸案中。
  本案中的尸体已然焚化,但依办案程序,发现死者后,需立即进行法医解剖。而在此过程中,要全程拍摄影像资料,记录与尸体有关的数据,测量数值必须精确到毫米。
  解剖结束后,法医中心会将所有资料罗列,出具一沓厚厚的尸检报告。有了这份报告,展峰只需把相关数值按照固定模式一条一条输入系统,接着再进行自动建模,系统就会根据转换好的数据模版,快速还原出一个人体模型。
  通过“金字塔”顶端的投影口,“尸体”的全息影像会投射到金属台上,如果在解剖中需要重点观察哪个部位,只要用鼠标在电脑上双击即可。
  该系统基本是傻瓜操作,就算是门外汉,捯饬两下,也可以用得有模有样。
  展峰将平板电脑连接完毕后,对着系统输入了声纹口令:“波波你好!”
  “波波”是仪器自带的人机语音交互系统,有些类似于“小爱音箱”。
  说类似,主要是因为两者仍有本质的区别。举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把它们比成人类发展进程,“小爱”与“波波”之间最少要隔个上下五千年!毕竟,两者间有着七位数的身价悬殊。
  至于为何叫“波波”,负责研发系统的技术员也给了一个“完美”的解释。
  这位技术员是位80后死肥宅,沉迷于二次元动漫无法自拔。他说,“波波”是动画片《七龙珠》天神的神侍,连神龙都能粘起来。他认为这与“虚拟解剖”重组人体是一个道理——神龙复活后可以满足愿望,人体拼凑好能够找到真相。
  虽说技术员的脑洞很清奇,但解释得也算天衣无缝,展峰也就没想过要改掉这个粗听有些幼稚的名字。
  “在的,展队!”被唤醒的波波发出温柔的机械女声。
  “虚拟解剖开始,介绍死者基本情况!”
  话音一落,舱内光源全部熄灭,飘浮在半空中的“王沐”,变得越发清晰起来。与此同时,波波开始进行尸体描述。
  “尸长157厘米,体重55公斤,黑色短发,衣着完整,无撕扯及性侵害痕迹,尸斑暗红,沉积于腰背部;颜面部淤血,双眼睑、球结膜斑点状出血,有玫瑰齿。可判断为机械性窒息死亡。”
  展峰挥手把尸体翻了过来,背部情况一览无余,“尸斑沉积于背部,说明她曾平躺在地上一段时间。作用力来自后方,凶手是尾随作案!波波。”
  “在!”
  “把伤口位置放大!”
  “好的!”
  “描述数据!”
  “好的!死者颈项部中段皮肤可见深浅两条索沟(勒痕),螺旋状勒纹。其中,浅状索沟宽0.5厘米,深0.3厘米,倾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呈31°夹角,索沟及索沟两侧皮肤可见皮内出血;深状索沟,宽0.5厘米,深0.6厘米,也是倾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呈47°夹角,该索沟两侧皮肤未见明显皮内出血。”
  展峰轻抚着略有些刮手的胡楂,“螺旋状勒纹,宽0.5厘米,与市面上常见的钢丝绳规格相符;索沟无闭合口,凶手在作案时,并没有打结,全凭蛮力把人勒死,说明是男性作案,体力劳动者;颈部有两条索沟,第二条索沟的两侧没有发现皮下出血,说明此时血液循环已停止,也就是说,凶手第一次就把人勒死了,而第二次完全是一个加固行为;两条索沟交叉,呈锐角形,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凶手用的是死人背!”
  展峰说话期间,波波不停地将语音转化成文字,并记录在虚拟解剖报告上。当他说出“死人背”时,波波停顿了一下,它问:“展队,死人背如何标注?”
  “二战时,美国特战队员配备了一种杀人工具,叫绞颈丝,它的构造有些像现在的钢卷尺,不过要小很多。绞颈丝外侧设计有一个拉环,拉环内部卷有一根细长的钛合金丝。作战时,特战队员会悄悄地走到敌人身后,快速勒住对方脖子,在敌人即将失去反抗能力时,偷袭者迅速背过身去,双手拉紧绞颈丝,将敌人背起,致其窒息死亡。民间把这种杀人方法叫死人背,因为手法太残忍,绞颈丝现在已不允许在战场上使用了。”
  波波:“了解,已经记录完毕。”
  展峰:“加固行为,反映出了凶手的作案动机就是害命!波波!”
  “在!”
  “测量两条索沟的长度以及水平角度。”
  “好的!”
  展峰注视着那具虚拟尸体,想着那曾经也是一条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他按了按隆起的眉心,控制住有些浮动的情绪——
  凶手、受害者、悬案……他到底还是回到了这个战场,那就只能继续这样不停歇地战斗下去了。
  他迅速把思维导回案件本身。对波波下这样一条指令,其实是为了计算凶手的大致身高。
  这在外行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其实原理很简单:凶手从背后偷袭时,他与死者都处于水平站立状态,所以只要测量出一道勒痕的长度以及水平夹角,就可以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在勒人时,凶手通常紧贴死者,直角三角形,已知一个斜边和一个夹角,便可轻易算出底边长度,该长度可反映出“最小勒人位移”。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身高的成年人,臂长均有一个平均值,如果把“臂长值”代入公式反推,就能大致分析出凶手的身高范围及年龄段。
  依据这个方法,波波很快计算出了答案,经过展峰的速算,结果呼之欲出:“25岁~30岁之间,身高一米八左右。”
  展峰沉吟道:“索沟两侧存在少量抓痕,说明王沐被杀时曾试图挣扎。只是由于双方力量悬殊较大,她失去了反抗能力。”
  “甲垢里,只含有死者本人的皮肤样本。我怀疑他作案时戴着手套。手套种类很多,要是纤维面料,定会留下纤维物证。但除此之外,还有乳胶手套与皮手套。前者容易被钢丝划破,后者可能性较大。案件发生在夏季,气温较高,他戴着一件反季节装备,说明在犯罪预备阶段,就有了周密的计划。”
  展峰已然得到结论:“凶手具有很强的作案能力及反侦查能力,符合前科人员特征。”
  王沐的“尸体”就此分析完毕。展峰又将另外两具“尸体”调出,依次开始了第二轮和第三轮的虚拟解剖。
  三小时后,展峰关闭系统,又启动了文检检验设备。三起现场出现的数字“0617”,就是他接下来分析的重点。
  他拿出电子笔,依照笔迹检验的步骤,在平板电脑上分别写出了“线条”“结构”“字阵”“章法”四个标题。
  线条,是构成文字的最基本单位,在汉字书写中被称为笔画,在字母文字中则是曲线线段,它是组成数字和抽象符号的基本元素。人在频繁的书写练习中,会形成独具特点的笔画线条。这种个性化触觉一旦形成,就很难轻易改变。
  结构,是字体在书写过程中的布置安排。如字的大小、长短、正斜、曲直等。
  字阵,简单来说,就是字的排列和布阵。如正常篇幅书写多从左至右;而毛笔字,则从右至左,自上而下。
  章法,则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是由线条组成字体,字体布成字阵,字阵排成篇幅,再从篇幅中看出笔迹规律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传统意义上说的积画成字,积字成行,积行成幅。
  理论其实不难懂,可要想把笔迹痕迹分析得精准到位,个人经验要占据相当大的主导地位。
  展峰观察了一会儿几个被放大的数字,脑海中却意外有片刻的恍惚,回想起盯着水墨画的高天宇来。他甩甩头,挥去那个西装笔挺的身影,唤出波波进行记录。
  “放大十倍可观,凶手并没有养成个性的书写习惯,受教育程度很低。数字0~9的书写特征,一般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即可形成,凶手从小所处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他完成小学教育。”
  展峰停下来,大脑却仍在快速运转。
  2004年发案,凶手估算年龄在25岁~30岁,出生日期介于1974—1979年,小学就读时间大约在1980年后。那时全国已实施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读书。
  摸底调查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仍不接受小学教育的,可分为三种情况:一、当地教育资源落后。二、家庭成分不全且经济困难。三、个人缺陷导致无法完成学业。
  “0617”四个数字,出现了反复描红痕迹。表明凶手主观上,很希望让人注意到它。在首案中,数字标记离尸体太远,并未引起警方的重视。此后凶手在做第二、第三起案件时,都把数字写在了尸体旁边。
  在杀人时,仅用两招就能毙命,可见凶手手法干净利落,心理素质极高,不排除存在试杀的可能。
  把思绪尽数进行转化记录后,展峰关闭大屏幕,两份语音文字被打印出来。
  展峰执笔在记录上勾勾画画,最终得到一个阶段性的总结:“男性,身高一米八左右,作案年龄在25岁~30岁,体力劳动者,文盲或半文盲,经济拮据,有犯罪前科。”
  写完这段话,他用红色记号笔在报告上重重地画下了一个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