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风云变幻中,日本内部最后战胜了反对对德宣战的少数派,于8月17日发表对德最后通牒,要求日本和中国水域中的一切德国军舰和武装船只完全解除武装,并在9月15日前将胶州湾租借地移交日本,由日本在战后“移交”给中国。
这显然是不折不扣的讹诈,中德有关交还胶州湾租借地的方案刚刚出笼,日本就来这么一手,不但中国国内舆论大为反弹,就是英国方面也很不满意。中国国内舆论自《辛丑条约》以后,一直有亲英、亲美和亲日三个倾向,特别是在南方各省,民众对德国的认同度并不高。辛亥革命的胜利和秦时竹的上台逐步改变了这一切,德国是第一个打破对华外交封锁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德国是第二个退还庚子赔款并用于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国家,德国是对华技术输出最多、贷款最多且附加条件最少的国家,这一切都让德国的形象在普通国民中大为好转。至于军队就更是如此,德国教官严谨、守纪、战术素养较高,一直是中国官兵仰慕的对象,在国防军中俨然有向德国学习的风气,即便是海军,由于德国派出教官并派遣大量工程师参与建造新舰艇,原本海军中存在的亲英势头逐步被扭转,海军也开始崇德。
中德第二次联合声明的发表对于这种气氛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民族主义高涨的中国民间,主张对德亲善的评论骤然成为舆论主流,不但没有人主张对德宣战以期收回胶州湾,反而强烈要求政府以中德关系改善为契机,相机调整与其它各国的关系。虽然报界舆论一致公认要“遵循国际义务,维护条约神圣”,但谁都清楚清政府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于中国发展的危害。德国的让步虽然是时局不利情况下迫不得已的行为,也并没有完全让中国恢复平等地位,但毕竟是向着好的方向走出了关键的一步,这让一切有识之士欢欣鼓舞。因为,哪怕当时最激进的民族主义分子也没有幻想一夜间废除全部不平等条约和列强平起平坐,中德联合声明所达成的成果已大大超过了他们的预期。在这种前提下,德国所做出的任何让步,都让国人认为是真正友好的体现。
随着日本对德最后通牒的发表,原本英国在华的民间印象又大打折扣。自民国新政府上台以来,英国是唯一一个没有与中国建交的大国,也是和中国矛盾与障碍最多的国家。中英联合声明本来能够缓解这一状况,但日本让人始料不及的行动又对英国造成了冲击。民众认为,都是英国搞的鬼,要是没有什么劳什子的英日同盟,没有英国政府那封要求日本出兵的照会,事态不会像现在这么恶化。日本固然是虎视眈眈的罪魁祸首,英国何尝不是助纣为虐的帮凶呢?
日本对德最后通牒的发表也成为舆论批判的风口浪尖,一般报纸都认为日本是中国革命的资助者,是中国革命的同情者,也是中国要学习的榜样。但就是这个所谓的资助者、同情者兼榜样露出了狰狞面目,让人不由极为愤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日本昨日发表的最后通牒,与其说是为了维护东亚和平,保障中国权利和中立立场,倒不如说是日本狼子野心的暴露,反映了日本对中国领土的觊觎和侵略,这不能不让人愤慨,亦不能不让人奋起抗争!”
遍览所有18日的报纸,都是“抗议”、“愤慨”等字样,要求政府坚决顶住、拒绝日本无礼要求的呼吁占了绝大多数,只有少数一些报纸提出请求英国、美国斡旋以解决中日争端。
在中国政府得悉日本发表对德最后通牒之后,陆征祥与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进行了紧急会见。
“我奉秦大总统之命,紧急召见贵公使!”
“我奉本国政府之命,紧急求见贵总长!”
双方剑拔弩张,上来就是针锋相对。
“请讲!”陆征祥语调冷淡,也不请对方落座,压根没有“请”的意思。
日置益脸上挂着令人恶心的笑容,开始照本宣科:“……为维护东亚和平,保障中国政府的中立地位,同时履行英日同盟的国际义务,我国政府已向独国政府(即德国)提交哀的美敦书,要求其在中国和日本水域的一切军舰和武装船只解除武装,独国在贵国胶州湾的权益由我国政府暂时托管,待战争结束之后再行移交。”
陆征祥强压住火气,愤慨地质问道:“我投身外交界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话语。胶州湾是我国既有领土,我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调整纯属敝国内政,何时轮得到贵国指手划脚?中国政府已一再表示在此次战争中保持中立地位,为何贵国政府提出如此无礼的要求。”
“总长阁下,敝国政府认为,如果中国就此接收胶州湾,等于与德国联合,自行破坏中立……”
“胡说,我国政府与德国政府的一切条约都是基于和平目的!”
“贵总长不必过于激动,我方只是代管而已,待战争结束后将立即归还贵国!”
陆征祥心想,我要是连你这话也信,我的智商就连三岁小孩都不如,继续质问道,“我倒想问问贵国政府,胶州湾是何国领土?何国拥有主权?”
“我国政府坚持认为,中国政府如果在战争期间收回胶州湾,将是破坏和平、破坏中立的行为,将为此付出代价。”
“这是讹诈!”
“不,这是忠告!”
“送客!”
这注定是一次不欢而散的谈话,陆征祥对此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他万万没有想到对方会如此厚颜无耻!
在随后召开的内阁会议上,气氛沉闷,人人脸上都带着凝重的神情,听取了陆征祥有关外交交涉的汇报后,秦时竹问道:“诸位对这一问题有何看法和建议?”
新进入内阁担任司法总长的梁启超首先发言:“无论从外交惯例还是从国际公法来看,日本的举动都是对我国内政的干涉,因此,我认为应该严正声明立场,拒绝日本的无理要求!”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民政总长岑春暄附和道:“小鬼子欺人太甚,咱们可不能示弱!”
“对,公理如此,我们要据理力争!”教育总长范源濂也是如此表态,一时间内阁成员都主张对日强硬,捍卫主权,这让秦时竹多少感觉有些欣慰。在座的众人,除梁启超等少数外,多半都是浸淫官场许久的老手,都是老谋深算、深藏不露之辈,现在看来,胸中那份激情和爱国热情并没有消磨殆尽。
“卓如兄的立场我是赞同的,大家的意见我亦认为是正当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应对日本人的威胁和恐吓?”
“这……”众人低头陷入了沉思,这个态不容易表啊,谁都清楚日本此次对胶州湾志在必得,威胁和恐吓并不是空穴来风,一个不小心可能就招来武力进攻,这是要极力避免的后果。如果那样,不但中日关系将急剧恶化,中国所需要的和平与稳定局面也将被打破。战场上的胜负是一个方面,光是为此次战争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又该需要多少?20年前,中日已交手过一次,当时中日的实力对比远没有像现在这么失衡,依旧是一败涂地的结局。20年来,中国每况愈下,《马关条约》大大伤了元气,维新变法遭受夭折,《辛丑条约》几乎让中国国将不国,辛亥革命让中国赢得了喘息之机,但这只是实力最虚弱之时的反弹;反观日本,20年来利用从中国得到的权益大肆发展,10年前又击败了俄国,国力蒸蒸日上,此次有备而来,难保没有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决心。
怎么办?对日强硬,坚持收回青岛免不了要和日本硬碰硬,这个国家是只认强力和拳头的,对他讲公理没有丝毫作用;对日妥协,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国内大好局面又可能毁于一旦。在座的众人一方面忧心忡忡,一方面又恨得牙痒痒!
“禀总统,从时间上说,中德声明先于日本对德通牒;从道义上说,青岛问题纯属中国内政,顶多是中德相互关系,因此未必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财政总长梁士诒看了一下众人,慢悠悠地说道,“我看是否和英国人交涉一下,由他们出面居间斡旋……或者,也可以请美国人居间调停。”
工商总长周学熙附和道:“现在日强我弱,骤然开战不是一个妥善的办法,倘若失败,免不了《马关条约》第二,我意思是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是要以慎重为好。”
秦时竹若有所思,继续点头。
外交总长陆征祥涨红了脸,一言不发,外交交涉并不是单纯靠公理和意气用事就可以实现,关键还是手中的实力,前面俩人的话虽然有些示弱,但说出了实际情况,他愤慨归愤慨,毕竟还没有失去理智。
“禀总统,国防军誓死捍卫国家主权,事关国家领土完整,决不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日本恫吓也好、威胁也罢,我们都不用管他,坚决按照既定方针办!”国防总长陆尚荣站起来表态,军人么,就要有铁血气概!
葛洪义也道:“日本是一条贪得无厌的饿狼,我们今天如果退让,那么明天他就能得寸进尺,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我主张坚决抑制。谈判也好、调停也好乃至战争也好,我们都要奉陪到底!”
秦时竹还是点头,众人一时吃不准他的态度。内阁总理张謇自三次革命后已经边缘化,近日一直称病在家休养,内阁事务都是由葛洪义负责居间联络,可谓是总统的左膀右臂,他的发言难道代表总统的真实意思?打仗不是小事,虽然总统一直以来对战事毫不手软,也打赢了好几次,但这次毕竟是面对日本,很多人心里还有些打鼓。
“诸位……”秦时竹看见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知道该轮到自己表态了,“方才听了大伙的意见,我心里也有了底。青岛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从表面上看,青岛一直为德国所租借,咱们也从来没有收回的心思,这次日本人硬要,咱们给了他似乎也没有多大的损失,不就是换个国家租借么……”
众人点头,这是实话。
“但话又说回来,青岛问题又是了不得的大事,咱们好不容易和德国达成了协议,付出了一定代价,现在日本想要青岛就要,把我们放在哪里?这涉及政府的执政公信力和国际威信,往后再开展对外交涉,还有哪个国家愿意信任我们?同时,这也涉及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我们费尽心机,好不容易打算收回青岛,挽回一下中国积贫积弱的形象,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如果就这么硬生生给日本人毁了,我们能对得起民众?那样和前清政府有什么两样?我们辛辛苦苦搞革命难道就是为了这样?”
众人继续点头,这也是实话。
秦时竹离开位置,踱步到窗户边,推开玻璃窗后,远处传来微弱但整齐的声音:“维护国权、还我青岛!”“你们听听,这是爱国学生上街游行的声音……你们再看看,今天的报纸,都是表态支持政府的,民心可用啊!我们既然号称民国政府,就应当代表国民,对国民负责而不是让他们失望,任何有损国权的软弱和退让,我秦时竹是决计不答应的。”
众人热烈地鼓掌。
“但问题可以圆滑地处理,方才诸位说请英美调停与斡旋,这是个办法;国防军好整以暇,有所防备,也是个办法。我终归是一句话,我们主张和平解决,但绝不怕打仗!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但如果有谁硬要将战争强加于我们头上,我们绝不退缩!”
“哗啦啦!”内阁会议室一片热烈的掌声,国难当头,众人保持了高度的团结和一致。(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