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 571 临安被破
  贾似道被贬出朝廷后,在南去途中经福建漳州城南木棉庵时,被山阳县尉郑虎臣所杀。陈宜中在贾似道死后,也完全掌管了朝政。
  此时,唯一可以和他抗衡的,就是左丞相王熵。
  身为右丞相的陈宜中,是贾似道所提携,所以和王熵积怨颇深。
  如今在元朝大敌当前,内斗应该放在一边,可是,陈宜中没有,他觉得必须先斗倒王熵。当然,王熵和他英雄所见略同,也觉得必须斗倒陈宜中。
  王熵在朝中抱怨自己有职无权,提出辞职。
  朝廷为了缓和两位丞相之间的矛盾,谢太后任命陈宜中为左丞相,留梦炎为右丞相,王熵为平章军国重事。
  留梦炎既无能又无耻,王、陈之间仍勾心斗角不断。
  这时,朝廷命张世杰等四路进击元军,陈宜中与留梦炎都不出督战,王熵坚持要丞相出兵吴门,以安抚诸将,鼓励士气。
  陈宜中无奈,只得准备出师,但皇帝及许多公卿都决计不下。
  德祐元年,公元1276年七月,张世杰的军队兵败焦山。
  王熵以为报复陈宜中的机会来了,他提请辞职,并含沙射影地说:“大敌在境,吴门距京都不远,六月出师,诸将无统,臣不得其职,又不得其言,乞罢免。”
  皇帝没有答应。
  不久,王熵的儿子唆使京城大学生刘九皋等伏阶上书陈列陈宜中过失数十条:“宰相当出督而畏缩犹豫,第令集议而不行。”“张世杰步兵而用之于水,刘师勇水兵而用之于步,指授失宜,因以败事,臣恐误国不止于一似道矣!”
  陈宜中一气之下,弃职而去。
  谢太后六神无主,连忙罢免王熵,下令逮捕刘九皋,又恳求陈宜中的母亲杨氏动员陈宜中回朝。
  陈宜中见谢太后好说歹说,这才答应回朝,重新被任为右丞相。
  陈宜中此次回朝之后,开始对抗元救宋想办法了。
  他首先做出的对策是抗战,他命令夏贵率军保卫临安城,动员全民皆兵,又在临安城招集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为士兵。
  有些童子兵身不满四尺,作战能力低下,“人皆以为笑”。
  其次是求和。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十一月,元军攻破常州,又占领独松关,临安城下仅有文天祥的勤王兵三四万人,左丞相留梦炎私自出逃,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王朝,积蓄力量。
  十二月,陈宜中派将作监柳岳前往元军大营求和。
  柳岳哀求元军班师,保证每年进奉修好,伯颜说:“宋昔得天下于小儿之手,今亦失于小儿之手。盖天道也,不必多言。”
  其后不久,陈宜中又派正少卿陆秀夫前往,请求称臣纳币,伯颜不答应,又称侄孙,伯颜还是不从。
  抗战无力,求和不成,陈宜中想到迁都。
  他向谢太后说明其意图,谢太后不答应。
  陈宜中在朝廷中痛哭哀求,陈述迁都的必要性,谢太后一向倚望陈宜中,此时已无主意,只好从之。
  陈宜中与谢太后约定了出逃临安的日期,但仓皇之间发生了差错。
  谢太后已作好出逃的准备,从早上等到晚上,没有见到陈宜中的人影,她将簪珥摔在地上,大怒道:“吾初不欲迁,而大臣数以为请,顾欺我欤?”于是,迁都之事只好作罢。
  陈宜中之所以没有迁都,是因为大家都不同意,他敢迁都的话,估计死得渣都没有!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进驻臬亭山,临安城里一片混乱。
  陈宜中以及朝中文武百官纷纷逃离临安。
  谢太后无计可施,只好派临安知府贾余庆以恭帝名义奉传国玺及降表,到臬亭山向伯颜请降。
  但伯颜对这份降表仍不满意,如仍称宋朝国号、未向元朝称臣等,他要求南宋派宰相来面议投降事宜。
  丞相陈宜中的逃跑,使得谢太后彻底看清了他的面目,知道他是没有骨气的小人,当下怒不可遏,但又无可奈何!
  她只好在朝中选择可担大任者,派当初组织“勤王兵”的状元大臣文天祥任丞相,派他与吴坚一起向伯颜议和,但没有结果。
  是年二月,元军进攻临安。
  三月,皇帝及皇亲、后宫人员数千人被元军押解北上。
  至此,南宋王朝实际上已经灭亡了。
  陈宜中也在逃往温州的过程中丧母,从此过着国亡家破的生活,漂泊在海上。
  德祐二年正月,谢太后在向元朝递交降表之前,宋恭帝封皇兄赵昰为益王,制福州。
  临安被破之后,赵昰在驸马杨镇、宋度宗杨淑妃之弟杨亮节的护送下离开临安,一行经婺州、温州辗转来到福州。
  次年五月,赵昰即位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州府,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皇太后,同政听,进封广王赵昺为卫王。
  陈宜中逃奔到福州,被任命为左丞相。
  此时,赵昰年仅10岁,史称宋端宗。
  福州政权的建立,对南宋来说,是仅存的复兴希望。
  尽管前途十分渺茫,陈宜中仍在这个“海上行朝”中担任着一个重要角色。
  这时的南宋,按道理来说,应当好好经营,力图恢复失地。
  但是,就是这么小的南宋,权贵们仍没有忘记争权夺利。
  外戚杨亮节用事,以国舅自居而“居中秉权”,嗣秀王赵与择则“自以国家亲贤”对杨亮节多方掣时,杨亮节怀恨在心,不久将赵与择逐出朝廷。
  陈宜中官居高位,武官张世杰精忠报国,多次与陈宜中争吵,结果“陈宜中尸其事,专制于张世杰”。
  在抗战派中,陈宜中起初看重陆秀夫和文天祥。
  他认为陆秀夫“常在兵中,知军务”,多委以重事,而陆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
  后来二人发生分歧,陈宜中指使台谏官弹劾陆秀夫并欲将他免职,由于张世杰反对方才未果。
  文天祥作为抗战派的中流砥柱,侥幸在被押往大都的途中逃回来,颠沛流离,历尽艰苦来到福安州,尽力而为。
  他派人招豪杰于江淮、募义兵于温州,但此时他们未被重用,与陈宜中发生纠纷,被排挤出朝廷而转战于外。
  在这种情况下,英雄如文天祥,也回天无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