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一九八一年 > 第555章 海陆联运
  (两章依旧)
  “全力空调”的生产由刚刚提拔不久的厂长助理黄宪诚负责。
  他已经组建了的五个安装队,当下手上有五个单位的安装活儿,总量接近三百台,营业额达到一百万。
  安装队按照八个人一辆跃进双排座配置,争取在九月份之前完成六百台水空调的安装。
  三小黄宪章也是安装工之一,跟他同组的还有刘小刚,他俩同岁,都是第二中学毕业的初中生,有共同语言,处得最好。
  刘小刚是刘小明的哥哥,原本轨迹初中毕业后进了“东方红布厂”当上了印染工,这一干就是三十几年。
  不是“东方红布厂”没有破产倒闭,而是国营大工厂倒闭后往往诞生出若干私营小厂。
  如刘小刚这种只知埋头干活儿的工人,私人老板不介意继续使用,工资虽然没见减少,但是辛苦多了。
  经历锻炼人,刘小刚原本很正常,下棋、打扑克都玩得不错,没有语言障碍,但是工作了十几年后,黄瀚再跟他聊天,就发现他有些木讷了。
  这也难怪,天天机械性地干千篇一律的活儿,正常情况下只接触十几个人,真的容易把人弄傻了。
  一开始历史轨迹如故,也是因为“东方红布厂”是县里不多的国营大厂之一。
  刘兆祥依旧是把刘小刚弄进去当上了一名印染工。
  不到半年,刘兆祥发现刘小刚因为要穿长筒胶鞋、戴橡胶手套长时间干活儿,导致手丫、脚丫都烂了,心疼了。
  于是乎,他想到了黄道舟、张芳芬,找去了“自强服务公司”。
  三天后刘小刚调动工作来到了当时的液压元件厂,当天就被分到了新产品车间。
  液压元件厂的职工编制分国营、大集体,刘小刚在“东方红布厂”干了大半年也不算吃亏,弄到了国营编制。
  虽然所谓的国营编制的职工到了九几年屁用没有,但是这个时候的人不这样认为。
  后来黄瀚听刘小明说起老实巴交的哥哥,果断让刘小明转告刘小刚申请学习水空调的安装和维修。
  液压元件厂正在培训青年职工适应新产品,都用不着黄瀚走后门,刘小刚就被安排到了空调生产车间。
  黄瀚根深蒂固地认为早日接触空调产品,以后的机会很多,哪怕开一家直销店都能发财。
  后天锻练肯定能够改变人,三小和刘小刚都是老实人,让他们成为最早的空调产业从业者积累资历,怎么着也能比原本轨迹混得好。
  空调安装的特性无法改变,苏南省不可能有哪家单位用水空调制暖,因为那一点点温差太儿戏。
  夏天把室内温度降五度,体感舒服多了,冬天把室内温度提高五度基本上没什么大感觉,而提高二十度,水空调根本做不到。
  显而易见,入秋后安装水空调的活儿肯定不会多,完全没有也不是不可能。
  安装工这时会参与生产风机盘管,铜管,春天继续组队上门安装,提供维修服务。
  黄瀚对这个产品充满信心,他的记忆中水空调在三水县大量安装时是两千年左右,那时电空调已经基本上普及了。
  有些人家选择安装水空调是看上了价格便宜,更是因为特别省电。
  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客户亲眼看到“事竟成宾馆”安装了水空调,再询问已经在使用的其他单位后,决定购买的比例肯定很高。
  今年能够把六七百台水空调安装到位,做好售后服务,相信明年春天就会迎来井喷行情。
  机会只留给准备好了的人,“全力企业”要在生产库存的同时培养安装工和售后服务人员。
  杜绝夏天来临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更加要杜绝客户报修后无人问津的情况发生。
  做口碑是黄瀚一直强调的,不谋求暴利踏踏实实做品牌,路才会越走越宽。
  这个暑假黄瀚没打算出远门做啥生意,因为不仅仅是新成立的“全力”、“华美风”这两家股份制有限公司事儿多,西大街面临的琐事也不少。
  有黄瀚这个智囊在,连宋春华都觉得安心。张芳芬肩上的胆子轻多了,能够定下心来学习。
  黄道舟已经用不着去党校上课,因为他在六月底光荣毕业,拿到了大专文凭。
  不仅于此,他还被评选为这一届毕业生中的优秀学员之一。
  这份荣誉不简单,因为这一届学员六十多,优秀学员只有三个名额,会记录在档案里成为政治资本。
  这一天,物资局的几个朋友来黄瀚家聚会。
  那是长年累月出差的物资局局长陈义华从东北回来了,黄道舟请大家来热闹一下。
  黄道舟虽然身份、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但一直跟物资局保持良好的关系,他近水楼台先得月,从来没有出现物资计划被挤掉的情况。
  祝厂长、刘经理、钱普义、李章荣、刘胜利等等加上张芳芬、黄瀚、黄馨、黄颦一共十五人在徽派宅院堂屋里坐了满满一大桌。
  时过境迁,四年前的黄道舟只不过是个物资局下属单位的普通职工,现在已经是正科级是县长助理,跟物资局局长平级。
  还有小道消息传出,县里为了黄道舟这个懂事兼职总经理出去更好办事,正在研究提拔黄道舟为副处级,给副县长职务。
  奖励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那是必须的。
  黄道舟同志不愧是优秀党员顾全大局,没有拿走几百万奖金,让县里乃至于市里、省里都避免了处于风口浪尖。
  因此提拔黄道舟,给予他荣誉基本上没有什么阻力。
  八十年代政企不分,红顶商人多不胜数,顶着国家干部身份跟大单位谈合作能够加分不少。
  黄道舟掏出副处级、副县长的工作证,去拜访部属国企就不会出现门难进,人难找的普遍现象。
  全国党员干部是一家,理论上都是同志,在不触犯原则问题的情况下彼此之间都会给面子,把一个副处级拒之门外的可能性很小。
  在中国当干部肯定得到尊重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有钱不一定有地位。
  所以黄瀚一直为父母谋划,让他们物质、精神双满足。
  物资局这两年可谓红得发紫,这一次是最先响应县里号召参与西大街工程的单位。
  西大街不仅仅有物资大楼、金属公司办公楼还有燃料大楼和建材大楼。
  大家喝酒聊天很是热闹,陈义华答应黄道舟,把从老毛子手里串换回来的电解铜计划分一半给“全力企业”。
  陈义华以前在包钢工作时是正处级,调回家乡后变成了享受副处级的正科级干部物资局局长,心里当然不舒服。
  他没想到还能发挥出曾经去过苏联精通俄语的优势,跑去东北边境跟老毛子以货易货,为县里、局里、金属公司赚了不少利润。
  现在有风声传出,他有可能被提拔为副县长分管物资局、外贸公司、三水县各驻外办事处。
  陈义华是老牌知识分子,喜欢思考,当然知道他能够发挥特长完全是黄瀚给县里出的金点子,并且举荐了他。
  因此他每一次从东北回来都要来黄瀚家聊一聊,去年夏天他就听从黄瀚的建议从老毛子手里串换了二十几辆挖土机。
  弄回来这些挖土机不仅仅赚了几十万块,如今还发挥出了大作用,否则一个月内完成大楼的基础建设根本做不到。
  听从黄瀚建议在黑河弄地皮修建了两栋室内大仓库好处太大了,不仅仅自己换回来的货用不着因为等车皮计划日晒雨淋。
  还能够给同样来搞串换贸易的单位代办储运,获利颇丰。
  现如今黑河办事处已经建立,就在仓库楼上办公,那里有集体宿舍也有不少单间,县里、物资局、外贸公司等等单位正常情况下有不低于五十人在那一边常驻。
  串换贵金属是首选,其次是换大型机械,最后才会考虑换螺纹钢和化肥。
  三水县是来黑河最早的地位,以货易货的生意已经做了两三年。
  秦昆仑牵头,陈义华执行,他俩舍得下本钱,跟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发一把财就跑的心理状态截然不同。
  老毛子跑过来谈判,见到三水县的大仓库和办公室后,信任度直线拔高,大多数同意把他们的货运到仓库里交易。
  陈义华是老牌大学生,共产党员,以前是国企正处级干部,不可能失信于人,从来没有黑了老毛子的货。
  长期以往,三水县办事处的名声大噪,老毛子甚至于在不放心跟其他单位、个人交易的时候,提出去三水县办事处交易。
  这个完全可以有,三水县办事处愿意一手托两家为交易双方公正,但是不能白忙,各交百分之一的公证费必不可少。
  百分之一对于双方易货贸易获得的暴利九牛一毛,基本上没有谁开口拒绝。
  陈义华今年春天开始弄老毛子的大卡车组建车队,因为他清楚的意识到车皮计划无论怎么争取都是杯水车薪。
  必须自己走通运输环节,他开始尝试用老毛子载重三十吨的卡车,把货物运抵锦州港船运连云港或者南通港。
  海陆联运的成本比火车运输贵那是肯定的,但是要比直接用汽车从三水县拉副食品送达黑河便宜一小半。
  为了配合这个计划,物资船厂、联运船厂已经在合作,他们买了图纸在长江边合办“物联船厂”建造排水量两千左右吨小型江海通用的货船。
  这种货船基本上不离开海岸线在近海航线航行,原因当然是吨位小经不起大风大浪。
  但是这种货船有个大好处,能够进入长江段航行几百公里到达湖北宜昌。
  陈义华这一次回来就是准备亲自上船体验一下,看看运输环节还有那些潜力可以挖掘。
  黑河到锦州之间接近三千里,好在东北地广人稀路况不错,汽车运输能够保证速度,两三个驾驶员换手三昼夜到达基本上没问题。
  但是从锦州渡海走山东,或者绕道辽西走廊走山海关经过河北最后到达苏南省,虽然路程也不超过三千里,但是路况差多了。
  不是路不好走,而是到处在修路,经常性交通堵塞,走走停停,上路完全靠运气,说不好究竟几天才能够到达。
  最费时间的路段转为走海路,运费能够节省一小半,耗时增加不了多少天,肯定划得来。
  这完全是铁路运输无法满足下的权宜之计,也算得上是遇到红灯绕道而行。
  已经有两艘隶属于联运公司的江海货船投入使用,陈义华准备在南通港上船直达锦州港下船,然后乘坐来锦州港拉货的大卡车赶往黑河。
  陈义华善于计算,他要搞清楚每一个环节需要的时间和成本,做到心里有数。
  有不少老毛子的物资在串换时被放弃了,问题当然是价值不高,加上运费无利可图。
  掌握到了比较准确的运输成本,决定拿什么货时可以选择的余地就放宽了不少,有利于把生意做得更加大。
  陈义华有酒量但是比较节制,上桌喝酒不超过三两,据说他曾经跟老毛子拼伏特加,喝了一瓶半不倒,把三个老毛子全干趴下了。
  陈义华没把黄瀚当外人,更加没有把黄瀚当孩子,跟他相谈甚欢。
  黄瀚很关心跟老毛子进行的贸易,不少细节问题打听得很仔细,陈义华说得如数家珍。
  原本轨迹从宝钢调回家乡的陈义华在物资局被孤立,局长干了三年就干不下去了,后来调到了党校担任副校长一直混到退休。
  没想到三年前给秦昆仑出了个跟老毛子以货易货的金点子,导致陈义华发挥出了特长,不仅仅赚回不少紧俏物资,还把三水县的副食品卖出了好价钱。
  他在物资局的地位与日俱增,原本饱受排挤的情况没有发生,几个副局长、副书记都支持他的工作。
  之所以能够发展成这个样子,不仅仅是陈义华为县里、局里、金属公司争取到了可观的利润,还因为所有的副职都知道拥有本科文凭的陈义华业绩亮眼没几天就高升。
  副职们当然愿意配合陈义华把业绩搞得更加辉煌,让他升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