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教科书中的朕 > 第92节
  尽管没有听懂苏徽所说的那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但这并不妨碍英明神武的女皇听出了苏徽是在骂她,于是干脆利落的抄起折扇对准苏徽的脑门敲了过去,“目无兄长,该打。”
  苏徽捂住被敲红了的额头,委委屈屈,“殴打女人,人渣。”
  嘉禾:“……”
  忽然有点后悔把这家伙带出来了。
  现在送他回宫来得及吗?
  算了,别送回紫煌宫了,直接退回京城宋国公府吧。
  作者有话要说:他开始了,他开始皮了
  第153章 、十一
  宣府街道与京师市井有极大的不同,穿行巷陌之间,很难感受到寻常人家的烟火气,反倒风中时刻充斥着隐约的硝烟与铁锈味。街头行过的有布衣黔首,但更多的是披甲巡逻的将士。
  毕竟这是一座军府,留在军府之内的,不是军人便是其家眷。两年前胡人最初南下的时候,宣府城内的普通民户与商贾南逃了一批,这两年来战局渐稳,才陆陆续续又有民户迁回,商人也出于逐利的目的又再度流连此地。
  “我们今日要去哪里,做什么?”苏徽向嘉禾问道。他扮作了女人模样,但嗓音毕竟不是个女人,所以只能压低了声音同嘉禾说话,又怕嘉禾听不清楚,只能凑近她开口。
  嘉禾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抬手揉了揉耳垂,方才少年人温热的吐息掠过,有些痒。
  “阿兄?”苏徽唤了她一声。
  这家伙,入戏倒是快。嘉禾冷冷的瞥了他一眼,答:“没有目的地,也没有目的。”
  “就只在城中随意逛逛?”
  “就只随意逛逛?”
  做皇帝的日理万机,如今的嘉禾已非两年前那个一身清闲的傀儡,压在肩头的担子不少,忽然扮作平民游荡在宣府街头,当然不是因为心血来潮想以此消磨时间,这一决意背后,必然是有更深的考量。
  “阿兄是打算去武库方向么?”苏徽小声问了一句。
  嘉禾冷冷的瞪了他一眼,后者连忙退了小半步,“是我多嘴了。”
  凡上位者,心思大多复杂深沉,既希望下属能够猜出他们的想法,又不希望自己的内心被全然看透,既希望手下的个个是聪敏人,又害怕他们聪明太过。
  她如今也成了这样的性子了……苏徽没来由的在内心感叹了一句,就好像过去他曾经认识她,见过她纯澈的模样。
  “我为什么非要去武库,你倒是说说理由?”嘉禾轻哼。
  转过一条街道的拐角之后,四周的行人少了些许,苏徽环顾一圈之后,也就放心大胆的说:“历朝历代——姑且不论久远的先秦,不管强盛如汉唐,还是如魏晋南北、五代十国那样分裂的政权,总有两大难题是君主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其一是贫富不均,其二是吏治不清。”
  嘉禾嗤笑了一声,是嘲弄苏徽小小年纪,没有做过官僚,也没读过多少书,便想当然的臆测起来帝王治国之事。
  但她也没喝令苏徽闭嘴,于是他便继续说道:“战国之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代一去不返,田土有公有私,可自由买卖,于是土地的兼并便成了一个王朝的隐疾。农田总会逐步的累积到富户手中,财富代代传承,越积越是可观,而贫者失其田,愈发潦倒落魄。潦倒者为求活命,最后只能以其身为奴为婢,从此之后不再傅籍,国家自然也就收不到他的租赋。而富者田累阡陌,或是为官入仕,或是勾结权贵,亦不在赋敛征收之列。长此以往,国之根基朽坏,便就此进入……唔,恶性循环,越是国库无财,越是广立名目征税,民众困苦不堪,便会索性舍弃田土,求富户荫蔽,富者渐为一方豪强,贫者再无立锥之地。再碰上什么天灾人祸,便是一番气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不对不对,是反贼作乱。”
  嘉禾静静的听着,原本勾起的唇角不知不觉抹平。
  “再者便是吏治问题。官吏为皇帝治理天下,需以何等待遇养之?他们手握皇帝给予的大权,又该有什么方法监管?大多数历经过战乱而建立的新王朝,初期多是欣欣向荣,官吏数目少,职分明确,然而到了王朝中后期,吏治便成了一项棘手的难题。做了官,手中握了权的人,会想着福泽子孙,没做官的,也想着跻身此列。由此致使官吏数目冗余、机构繁杂,效率低下,此外做官的几乎就没有不贪的,毕竟世人逐利。若将一个王朝比作活人,那么从中央至地方的大小官僚便是人的脏器与血脉,年纪大了脏器衰朽,血脉不畅,碰上点灾病,会死也是很正常的。”
  嘉禾拧眉,一边若有所思,一边冷笑着轻声骂道:“让你解释一下我为什么非要去武库不可,你胡扯了一堆什么玩意?知道我平素处理公务时最厌烦的是什么人么?最厌烦的便是那等上书言事,洋洋洒洒三千字,仍未点名主旨之人。听说过明太.祖的故事么?”
  “我知道、我知道,若是明太.祖碰上我这种喜欢废话的人,一定会把我直接拖下去廷杖伺候了。感谢不杀之恩——阿兄。”最后那两个字,他加重了语调。
  嘉禾瞥了苏徽一眼,哭笑不得。
  “但阿兄是能够纳谏的人,我也就壮着胆子将我心里的一些想法说出来。治军与治吏同理,吏治腐败,军队也不会好到哪去。我朝兵将分离,将领闲时在家养花喝茶,战时领命出征,士兵则由都督府管辖,屯戍于边关。时间久了,也会出问题。且先不管将才闲置时日长久,会不会刀锋生锈、甲胄蒙尘,只说士卒——”
  嘉禾抬手,示意苏徽可以不必再说下去了。
  她来到宣府两年,军中许多积弊都已经见识到了。
  边关军屯被权贵瓜分侵占、士卒沦为官长之私奴、边镇谎报士兵数目,以老弱妇孺充作正卒……如此种种,多不胜数。这才开国多少年,军中就已经出现了这样多的弊病,时间久了,这个国家岂不是积重难返。而其中最让嘉禾心惊的便是“兵为将有”及“军商勾结”。
  那批开国的元勋在军队之中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即便嘉禾心惊。那群她指挥不动的骄兵悍卒,却能因李、郑等人的振臂一呼而出生入死。今日他们之刀剑指向塞外蛮夷,明日焉知不会对准紫禁宫阙。
  至于军商勾结,正又是一股难题,如同缠绕在一团的乱麻,一时难解。
  然而外敌压境,首要的任务终究还是杀敌。她在边关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指挥军队打多少胜仗,而是震慑三军,将那些已然露头的隐患牢牢按住。
  “我听说了一件事情。”苏徽抿了下干裂的唇,“近年在京师新造的一批火.器出了问题。”
  “……是。”嘉禾冷冷开口:“工部、兵部、户部,如今互相推诿,而我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下一批敌人便会杀至宣府城下。”
  “所以我猜你会去武库。”苏徽说道:“战场上武器可是很重要的,你不可能不在意。新造的火.器出了岔子,其中必然藏有诸多猫腻,牵涉各方利益。”
  嘉禾的步子不知不觉缓了下来,无人猜得到年轻的女皇此刻心中究竟在想什么。前方是岔路口,她瞥了眼苏徽,在后者惊讶的目光之中,毫不犹豫的走上了右边那一条。
  这条路并不通往武库,也不会去到城内任何重要的地方。
  苏徽倒也并不十分惊讶,神情更像是好奇与疑惑:“被我猜中了,不开心,所以……”在赌气?
  早已不再是幼稚少女的嘉禾扫过一记眼刀。
  “是你猜错了,我原本就没打算去武库。”
  “那……”
  “火.器的案子要查,但我会交给游舟。既然已经交给了他,我再冒然插手,岂不是对他的不信任?”
  就算真不信任赵游舟,也不必这样急着表露出来。
  “赵游舟是个好苗子——”苏徽明明才和那位少年认识没多久,也不知他哪来的底气评论,“但必须要小心的用,一旦用不好,他就是如来俊臣一般的酷吏。虽然我知道来俊臣对武则天的用处很大,没有他大兴刑狱,武则天的皇位未必坐得稳,可最后来俊臣可是死了的。赵游舟的才能不止做酷吏那么简单,就这样让他死了的话,未免可惜。”
  嘉禾看着这人,似笑非笑。
  她这样的神情说实话有些吓人,苏徽觉察到她目光不善之后,诧异的扭头与她对视。
  “我又在想那个问题了,”她说:“在想要不要杀了你。”
  “我犯了什么罪吗?如果犯了,还请三司会审,不然我不服气。”苏徽已经习惯了女帝的喜怒无常,和时不时流露的阴鸷。
  “你这人性子让我讨厌,讨要到想要一把掐死你完事。”嘉禾认真的告诉他:“但我不会真的杀你。因为……”
  她马上又问起了另一个问题:“你今年多大了。”
  苏徽沉默了一会。
  懒得等他的答案,嘉禾自己回答了自己的问题:“你好像是和游舟差不多的年纪。一本正经点评游舟的模样,还真是可笑。”
  但今日这番谈话之后,她心中不可避免的腾升起了爱才之心。一个年轻却又有着不凡见识的少年,不该死去。如果说在这之前,她留下苏徽的性命只是觉得这样做很有趣,那么现在,她便是因为不舍的。
  武则天能够赞赏与之敌对的骆宾王,认为不能得其才,是宰相之过失。她为何就不能有如此胸襟?即便苏徽真是什么细作、刺客,她也势必要用手段,让他归服于她。
  第154章 、十二
  “既然不是为火器一事出宫,那么就是为了……”苏徽观察四周,眼见着道路上的行人数目越来越多,意识到嘉禾的目的地实际上是宣府的闹市,“为了体察民情?”
  “民情难道不重要吗?”嘉禾反问。
  苏徽没有反驳什么。
  君舟民水的道理他当然是懂的,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根基,在于那些看似庸碌而又寻常的黔首。宣府虽是军镇,却也有寻常百姓,而那些披甲的士卒若是卸去了甲胄,也不过就是边地一农人而已。
  “我听人说,宣府从前比起现在要热闹。”走在苏徽前方,嘉禾慢悠悠的说道:“这里不仅是防御胡人的重镇,其实亦是边关互市的场所之一,是北境商路的重要一环。不过开战之后,宣府的商贾与黎庶便大多数都南逃避祸去了,因此你看街边的房舍,有不少都是空着的。”
  苏徽一面点头,一面不动声色的走在嘉禾身旁,免得她被道路上的行人所冲撞。
  “可黎民百姓,就如同野火之后的春草,总会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嘉禾感慨,“我翻阅史书,曾见字里行间记载下的天灾兵燹无数,然而时至今日,九州大地依旧生生不息。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坚韧得让我心生佩服。”
  苏徽诧异的看了嘉禾一眼,很少有皇帝会对黎庶用上“佩服”这个词。对于大多数的上位者而言,小民存在的意义在于为他们提供财富。他们征敛之时不会在意小民们是否会为此而感到痛苦,偶有宽和的仁政,也是为了休养生息之后下一次的采撷。
  “开战两年之后,倒也有商贾与庶民陆陆续续的返回宣府。”嘉禾微微笑着注视向前方市集,“众生趋利而避害,他们肯回宣府,大约也是相信这座城池不会被轻易攻破。每每念及此,我便不敢懈怠政事,生怕辜负了这些人的信任。”
  市集之中所贩卖的货物自然比不得京师,种类不算多,多是寻常的布匹、马具而已,至于盐铁之类,虽是宣府一项大需,却是朝廷官营,民间不得私贩。过去嘉禾没有亲临宣府之前,私盐买卖泛滥,甲胄马匹兵刃,也常有人私下买卖,嘉禾以皇帝之尊镇守宣府两年,如此风气才渐渐淡下去。
  走过一片贩卖骡马与运货大车的商肆之后,映入眼前的是一家规模不大的会馆,这原是同乡行商所修建,供行商落脚存货的地方,聚集的人多了,自然也有了非比寻常的热闹。路过会馆的时候,苏徽嗅到了浓烈的酒香,听见了喧哗的笑闹。
  就在刚才,苏徽问过嘉禾一个问题,他问她是否会怀念京师。
  而嘉禾回答:“京师与宣府并无什么不同。”
  的确并无什么不同,都是她所治理的土地罢了,土地上活着的,是各司其职的士农工商,是她的子民。
  嘉禾停驻在会馆门口,却并没有进去。门内传来琵琶铿锵、竹笛咿呀,惊堂木一声响,四座寂然,如训练有素的军队一般。接着便听以说书老人清了清喉咙,朗声说起了什么。
  苏徽过了好一会儿才辨出他讲得似乎是长公主荣靖的故事。
  荣靖在朝堂之上遭人憎恶,据说督察院的言官每日都要写上十几份弹劾长公主的奏表,每一位新入职的言官,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提笔痛骂一番这不守妇道,目无规章的长公主。
  可与之相反的,却是她在民间的声望。凡夫俗子们不似那些成日里将纲常挂在嘴边的儒士,古往今来,女人披甲上阵的传说并不稀少。黔首乐意看到巾帼将军,幻想出一个又一个美艳英武的娘子军,南北朝有花木兰,宋时有杨门女将,而如今有荣靖公主。
  在故事流传的过程中,多的是人愿意为这故事添枝加叶,荣靖面容损毁的事实被刻意遗忘,他们将荣靖塑造成了一位带着饕餮面具,实际上容貌娇艳的女子,因其兼具帝女与将领的身份,于是便越发的迷人。而寻常百姓所喜爱的一些品行,譬如说忠诚、仁厚,以及女子对丈夫的贞义,也都被尽数安在了荣靖的身上。苏徽聚精会神的侧起耳朵听了一会故事,觉得说书人描述的根本就不是什么荣靖长主,而是性转版的秦琼、尉迟。
  嘉禾对此不予置评,她听着世人口中她长姊的故事,似笑非笑,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就这么站在会馆门前,若有所思。
  惊堂木再响,说书人又再次讲起来两年前荣靖长主率领援救宣府的故事。苏徽不是很能听得懂这说书人略带口音的叙述,但会馆内氛围高涨,可见他说到了精彩处。
  嘉禾对上苏徽迷茫的目光,轻轻告诉他:“两年前我带兵死守宣府,几次胡虏攻破城门,又被宣府守军击退。我亲自站立城楼之上击鼓,激励士气,箭镞擦着我的面颊飞过,几乎差一点点就要了我的性命。好在上苍庇佑,忽有一夜北风骤临,我命人趁着清晨最是寒冷的时候,将井水泼洒在城墙上,使之冻结成冰,覆于墙砖之上。又命宣府城内妇孺披甲扮作将士,站立城头,使敌人误以为城内守军充备,这才熄了继续强攻宣府的心思。”
  她的语气说的轻描淡写,就好像当年历经的惊心动魄,都是一场烟云幻梦。仔细辨认,能看到她右眼下方有一抹淡淡的伤痕——虽然这样的伤口与荣靖脸上的伤疤不足以相提并论,也不至于彻底毁去她的容貌,但足以说明当年战事之险。身为女皇,她的面颊比起许多京中富贵人家的夫人要黝黑粗糙了许多,都说美人肤如凝脂,她这张脸却宛如树皮。不仅是脸,她的手上亦有老茧与伤痕交错,而衣裳遮住的躯体,怕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等到宣府的危机实际上已经化解的时候,阿姊才带着她的军队驰援。她从后方突袭胡人,一战斩首将近万数,其功绩让人叹服,可若非那群胡人在宣府城下消耗了精气,又何至于让她如此轻易的击败?我身边的言官,如秀之等脾气不好嘴巴又毒的,直接便写文讥讽她这是有意坐收渔翁之利,是想要看着胡虏杀了我,然后自己做皇帝。”
  苏徽心中一紧,但他也说不上来自己是为什么揪心,“那么,你也是这么想的吗?”
  嘉禾扫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信不信任荣靖,这个答案有她自己才知道,她不打算和苏徽分享自己的心情,这对她来说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
  “但说书人的故事中,没有你。”苏徽又听了一会那抑扬顿挫的腔调,遗憾的叹了口气。虽然争这些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对嘉禾来说,总归是有些不大公平。
  嘉禾面无表情,看起来好像并不在意这些。
  “陛下对话本小说之类的感兴趣吗?”苏徽见她站在门口还是没有走的意思,于是轻声问道。
  “不感兴趣。”可是每一次出宫,她都会来到这家会馆前,默默的听旁人口中的悲欢离合。
  “如果我要是认识一个有本事的说书先生,我一定让他将你的故事也改成话本子,到时候,你便也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的黎庶,为了你的经历而折服。”
  “谁稀罕。”嘉禾轻嗤一声,转身从会馆门前离开。
  “这种事情你可能确实会觉得微不足道,甚至还会有些许反感——”毕竟听着自己的事迹在市井被人口口相传,总会有些许微妙,若是听见那些添油加醋胡编乱造的情节,指不定还要怒火中烧。
  “但是,市井小民们最爱的便是这些故事。千百年后,也许正儿八经的史书会被遗忘,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却说不定能够深入人心。”苏徽追上嘉禾的脚步,絮絮叨叨的和她说这些,“可不要轻视这些粗俗的东西,多少普通百姓听不懂什么大道理,有茶馆里的故事、戏园中的戏文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想要治国,经济、政治与文化得并重,上层士大夫,你得和他们讲孔孟、说经学,与下层的民众,你就得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