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春柳湖上 > 第六节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第六节 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夏为清爽快地说:
  “好吧!那我就多说几句。养鱼的学问很深,但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恒心,有决心,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去做,是一定能够做好的。春江你说对吧?!”
  黄春江说:
  “千真万确。岸上的路,靠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水上的路,靠一桨一桨地往前划。不能一步登天。也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夏为清说:
  “养鱼不能只看到眼面前的水,眼面前的鱼,要看远一点,想远一点,养的鱼就会比别人的好,产的鱼就会比别人的多。春柳湖养鱼要高产,下一步首要的是搞好品种的更新换代。如果照常规思维养鱼,以肥水鱼为主,就是鳙鱼为主,那是不可能夺得高产的。”
  黄春江悄声对夏为清说:
  “你别讲快了,他们当中有的刚摘掉文盲帽子,你讲快了笔下记不赢。”
  夏为清点头,放慢语速说:
  “我们要改变常规思维,出新招,出奇招,出险招,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以内河和长江大河的鱼进行配种,以芙蓉鲤与本地鲤配种,培育出的鱼儿肉质细,味口鲜,油脂多,肚皮厚。好看又好吃,群众肯定喜欢。洞庭湖自古是鲫鱼主产区,但千百年来品种单一,除了黑壳鲫鱼,就是青壳鲫鱼,除了粑粑鲫鱼,就是大肚子鲫鱼。味道有点点区别,但区别不大,口感差不多。产量不高,市场价格也不高。”
  说着,他有意停顿一下,注意大家手中的笔,看看都记录得差不多了,又接着说:
  “培育非洲鲫鱼,孵化量大,产量高,价格也高。但关键是要抢季节。因为品种的原因,非洲鲫鱼生存在摄氏15度以下就自行死亡。白鲫、银鲫,一年可长到半斤,肉质鲜嫩好吃。对比本地鲫鱼一年只能长到2-3两,白鲫、银鲫那可是翻了一倍。这是我讲的第一点,培育新鱼种。大家记好了吗?”
  年轻渔人们都回答:
  “夏老师讲的,我们都记好了。请夏老师放心。”
  夏为清继续说:
  “培育新鱼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搞好混养。要在鲢鱼、鳙鱼长到2-3俩的时候,再混养其他鱼类,以免粗鳞鱼吃掉细鳞鱼。每月用手网把鱼捞起来,检查一次,总结长势快慢的经验。有必要时用拉网检查。做到三看:一看肥,鱼池角里堆的肥多不多。二看水,肥度,透明度,用土仪器测量,即用铁片,一面是白色,一面是黑色,放进水里,能看到它的明显度,最适宜是25度。三看鱼,分析鱼的长势情况,重点查鱼病,如果是吸生虫引起的鱼病,就要打滴白虫、冰块;如果是微生物引起的,就要打漂白粉。”
  夏为清说到这里,突然转头对着身边的黄春江,深有感触地说:
  “有的人想养好鱼,但没有能耐。所以,我建议大队干部抓平衡。全大队的三个生产队、一个养殖场,共有13个干部,20多个党员,每个干部,每个党员,根据能力负责一两个鱼池,帮助渔民落实规划,狠抓生产。养殖场的干部轮流给渔民上技术辅导课,利用有线广播上课。同时,场里订水产科技资料,发给渔民自学。”
  黄春江说:
  “这个建议好,就照你说的办。另外我还想到,水体综合利用是增产的关键。下要吃泥,上要出水,海陆空都要有。水面养鸭、养鹅、水下养黄鳝、泥鳅、螺蛳。试验鱼、珠混养。像三角蚌,两三年收珠;棉蚌,又名皱纹罐蚌,仅11个月就可以收珍珠。三角蚌的下腹是圆的,棉蚌像一个脚印。蚌内的肉称为肉襄。公蚌扁平形,母蚌肥厚。还有家喻户晓都熟悉的一种蚌,大家说叫什么名字?”
  年轻渔人一起回答:
  “名叫挖雀得蚌!”
  黄春江连连点头说:
  “对的!对的!这种挖雀得蚌,以前洞庭湖人,不管渔民还是农民,还是城里人,都用来当调羹,做菜挑盐,吃饭挑汤,现在把它用来制作有核珍珠的核,就可以赚大钱。夏老师你看要得啵?”
  夏为清说:
  “我俩不谋而合,想到一起去了。春柳湖搞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水质营养充足,水体交换力强,通过摸索和外地取经,放养毛蟹,每只每年增重7-8俩,十多元一斤。毛蟹在淡水里生存,在海水里繁殖。它就是要逃往大海,经常被人捡到。螃蟹吃饲料的习惯是,一坨饲料不吃完不松开,在杂草和蒿草中栖身。捕蟹的办法简单易行:用一根绳子,绳子系饲料,放进水里,再把绳子拉上来,螃蟹就夹在饵料绳上,用小木棒在它背上轻轻敲一下,它的夹就松开了,掉进船舱。幼蟹,第一年长25克,第二年长150克,到第三年才有6-7俩。气温在16度就钻入了泥底。”
  年轻渔人们听得入了迷,仿佛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黄春江、夏为清还要往下讲,突然听到有人喊:
  “不得了啦!出大事啦!快来人呀!快来帮我救救我鱼池里的鱼儿吧!”
  呼救声是从第三生产队渔民周昌玉的鱼池里传出的,他池子里的鱼儿浮起了头,形势十分危急。
  周昌玉自幼继承家里祖传鸬鹚捕鱼为生。开展连家渔船改造,实行岸上定居后,他相信党的政策,钻研科学技术,一心扑在养鱼事业上。他负责20.8亩面积的鱼池养殖,每亩平均投放鱼种400尾,其中鲢鱼占70%,鳙鱼占10%,草鱼占20%。
  他认识到“长口的要吃,生根的要肥”,千方百计为鱼儿快速生长广辟肥草来源,种苏丹草4.2亩,亩产过万斤;家里养猪4头,积肥养鱼;利用家属、小孩地里种草、池边打杂,自己买板车一部,起早贪黑,外出割野草、捡野粪,还在鱼池边挖4个粪氹,去冬今春储用粪肥300多担。经刘筠、夏为清初步匡算,周昌玉养殖的20.8亩鱼池年底可望总产鲜鱼11974斤,亩均575.7斤。
  此时,周昌玉看着满池的鱼儿浮起了头,急得干瞪眼。他不知是中了毒,还是缺氧,总之就像心脏病发作的人一样,张大嘴巴,对着天空,喘着粗气,如果抢救不过来,满池子的鱼儿就会死掉,他养鱼丰收的梦想就成了泡影。
  他第一次经历这种阵势,越是害怕,越是着急,越就手足无措。他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声高过一声地呼救:
  “快来人呀!快来帮我救救我鱼池里的鱼儿吧!夏为清夏老师求你快来救我的鱼儿呀!”
  黄春江、夏为清和身边的几个年轻渔人听到呼救声,就像鸬鹚听到了主人的命令,呼啦啦起飞,朝传来呼救声的方向飞去。
  同时听到呼救声的,还有老鱼鹰雷耀湘和大眼睛青年胥大海两个人。
  这时,这一老一少正稳住一条黄澄澄的渔船,浮在离鲤鱼嘴码头不远处,碧如明镜般的春柳湖水面上。
  他俩面对面地分坐在中舱两边的船舷上,都伸手捧起湖水,摊在手掌心,让湖水从指缝间慢慢滑落,他俩细细地品看,研究讨论水质,谋划大湖养殖夺高产的工作。
  他俩听到了呼救声,迅速把渔船划拢码头,背起脚板,奔向周昌玉的养殖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