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文娱抗日上海滩 > 第二百三十五章 辛德勒和阿蒙
  外强中干的梅耶主动和余生以及华纳合作。配合的简直如同一个乖宝宝。无论是华纳提出演员的选择问题,还是寻找当事人的问题,梅耶都表示可以一力承当。任凭发落。只要给米高梅的分成不少就好。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是由死里逃生的犹太人波德克·菲佛伯格所写的小说改编的。由于死里逃生的印象太过深刻,所以波德克·菲佛伯格打算倾尽全力,将辛德勒的善举宣扬于世。
  如果按照历史正常的轨迹发展下去,米高梅会在一九六三年与《辛德勒的名单》失之交臂。直到一九八二年,这个故事才会被澳大利亚的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叙述出来,并一举夺得布克小说奖。
  而当这部小说由美国音乐公司总裁西德·谢恩伯格交给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时候,斯皮尔伯格根本就不相信是真的。再三确认后,才相信了这个二战中人心善念的传奇。
  所以,后世的斯皮尔伯格,在对待《辛德勒的名单》时,极为慎重。在后世,德国人虽然承认历史,但也不是没有试图否认大屠杀存在的人。在此情况下,斯皮尔伯格将这部电影的风格,定义为纪录片。
  虽然不是真正的纪录片,但这部电影却并不倚重于故事。一切都从原著的回忆中来。情节结构被打破,所以在后世,看《辛德勒的名单》时,会发现并没有一种好莱坞大片固有的情节紧张感。连续不停的动作,在某些情况下被故意的停顿和拖沓。
  这种情节力量的减弱,让故事的娱乐性和强迫性变少,而作品主题的内质便凸现出来。《辛德勒的名单》中,所凸显出来的那种沧桑感和历史厚重的力量,全然来源于其题材,而并不依仗情节结构的精巧。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为了实现纪录片似的真实性,这部电影有百分之四十由手持摄影机拍摄,斯皮尔伯格和摄影师贾努兹·卡明斯基,在商议后决定放弃使用电影拍摄现代化的吊臂、摄影机稳定器、变焦镜头,等等让人觉得有平衡和稳定感的东西。颠沛流离的镜头,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危机潜藏,不知何时就会降临。
  在一开始,斯皮尔伯格并没有想到这部电影有什么商业价值。他已经完全放弃了这部《辛德勒的名单》在票房上的企图。但或许正因为这种不媚俗,不跟随潮流,反而成就了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影片上映后,震惊全世界。
  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辛德勒的名单》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美国总统克林顿看过此片后,曾经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对在座者呼吁:“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随后,这部电影引爆世界各国票房,以凶悍的姿态冲进各种电影推荐的榜单。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技近乎于道。讲的是,当一件事做到极为成功熟练后,某些潜藏于其中,人和事物一直遵从的运行法则,便凸现出来。梅耶和华纳兄弟几个,经营电影数十年,早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非常明白电影最终要看的,还是其对人心凸显的程度。
  后世各大电影榜单上的经典电影,无一不是讲述了一个凸显人心人性的好故事。没有故事和人物支撑的作品,是不可能长久的。反倒是明星年年有,俊男美女,层出不穷,几乎没有长久支撑一部作品的力量。
  梅耶和华纳兄弟几个看得清楚,詹姆斯斯图尔特、海蒂拉玛几个常在好莱坞混的影星自然也看的明白。在接到《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的拍摄邀请后,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出演主角辛德勒的,是余生钦点的詹姆斯斯图尔特,原本在好莱坞和美国人眼中,形象就完美的一塌糊涂的老帅哥。
  出演阿蒙的是斯图尔特的老友,后世主演《金色池塘》、后世好莱坞评价出的百年来最伟大的男影星第六名的亨利方达。而与亨利方达对戏,出演与德国军官阿蒙有着纠葛不清情愫的犹太女子海伦的,则是同为犹太人的玛丽莲梦露。
  当余生把这部电影和这个角色的资料,传给正在日本与李香兰巡演的玛丽莲梦露后,玛丽莲梦露毫无迟疑的答应了下来。她对电影和人物有天生的敏锐,能显而易见的察觉到阿蒙这个角色中,内蕴的人性的力量。
  《辛德勒的名单》中,最有力量的角色,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身为善人的辛德勒,一个是身为恶人的德国军官阿蒙。这两个人简直就是以德国人这个身份为中轴线,而对立出的两个矛盾的个体。
  阿蒙和辛德勒两个人,都是德国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都是英俊高大、理性冷静的男子。而其分歧开始的地方,就是在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敌对开始的时候。
  毫无疑问,作为纯粹的德国人,两个人都受过此时德国主流思想的教化。所以,最初针对犹太人,两个人都是恶意满满的。辛德勒和犹太商人的谈判,简直就是剥皮剔骨,一点油水也不留。
  辛德勒和阿蒙的不同之处,在于辛德勒能从这些教化之中挣脱出来,虽然有挣扎,但是那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明显将其心中最后的防线击溃。从此善念觉醒,开始了对犹太人的拯救。这种善念的觉醒极为难得,在一群将犹太人的生命视为草芥的德国军官中,显得孤单却有力量。
  而阿蒙没有这个挣脱原本教化的力量。他是那个时代德国人最典型的军官。对内极有素养,对外杀伐决断。是善行与恶的交汇体。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经过搜查后,德国士兵发现了白天躲在窗帘后的一群犹太人,冲上去一阵扫射,黑暗楼道里不停闪着刺眼的白光。而在这充满了血腥味道的场景中,一名英俊挺拔,富有气质的德国军官用犹太人留下的钢琴,饶有兴致的弹起了曲子。
  钢琴曲的节奏急促而优美,和密集的机枪扫射声构成了一道“完美的合弦”,两个德国兵闻声而来,讨论起弹奏的是巴克还是莫扎特。阿蒙在楼下仔细聆听士兵们的扫荡。随后,镜头拉远,以上帝的视角看向静静的城市。城市的建筑中,无数刺目的光亮闪过,枪声与钢琴曲完成了完美的二重奏。
  这个细节其实很容易理解。由细节到广远,视角的转换,代表着由具象到抽象,由个例到普遍。两个讨论音乐的士兵,和弹奏钢琴的军官,说明这一代的德国人,有着良好的教育。虽然两个士兵并不精通音乐,但是,却也有常识。比他们高一级的军官则有良好的音乐素养。
  而从电影的暗示中,可以鲜明的察觉到阿蒙的军衔要比那个带队行动,弹着钢琴的军官要高。以此可以推知,阿蒙所受过的教育,应该比那个弹钢琴的军官更加的系统,并精英化。
  毕竟,德国人是第一个建立起从幼儿到青少年的完整的九年教育体系的国家。在德国的毛奇将军说出:“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这句话后,德国人对教育的重视便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境地。
  而对军官的提拔、培养,学历显而易见,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阿蒙的学识和能力很高。这也可以从他开枪的百发百中,侧面体现出来。而这种由希特勒主导的教育灌输,给阿蒙带来的束缚明显比辛德勒要强大许多。
  而当年德国人制定的章程,在后世看来,其实除了反对犹太人,造成种族歧视这一反面是被人诟病的之外,其他的章程,完全是一个国家的正常要求。这个章程共有二十四条,几乎囊括了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每一个方面。
  “第一条,我们要求基于民族自决的权利,联合德意志人为大德意志帝国。第二条,我们要求德意志民族应与其他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废除凡尔塞条约和圣日尔曼条约。……第十三条,我们要求将一切托拉斯收归国有。第十四条,我们要求分配大企业的利润。第十五条,我们要求大规模改组养老设施。”
  “第十六条,我们要求立即将大百货商店收归国有,廉价租赁给小工商业者,要求国家或各邦在收购货物时特别要照顾一切小工商业者。第十七条,我们要求一种适合民族需要的土地改革制度,要求制定一项为了公益而无代价的没收土地的法令,要求废除地租,要求制止一切土地投机活动。……”
  “……第二十条,为使一切有能力而又勤奋的德意志人有高等教育、并能有机会走上领导岗位的机会,我们要求改革现存的教育制度。一切教育机关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实际生活的需求。儿童一到有理解能力时,即应启发他们的民族观念。我们要求贫寒子弟特别优秀者,不论其父母职业及社会关系如何,应享有国家免费教育。”
  “第二十一条,国家必须保护母亲和儿童,禁止雇佣童工,制定奖励体育运动和进行体格锻炼的法律,大力支持一切增进青年体力的团体,以提高国民的身体的健康水平。……”
  真正爪牙毕露,是“第三条,我们要求国土和领土(殖民地)足以养育我们的民族及移植我们的过剩人口。”这一条是希特勒发动战争的理由。不过,这个理由在那个年代也算是适当。毕竟欧洲的列强,哪一个不是通过战争起家的!哪一个不曾和其他邻国有过长时间的战争!英法战争、英德战争、法德战争,狗咬狗,一嘴毛,谁的底子都不那么干净。根本经不起什么道德辩论。
  如果德国人不制造大屠杀,只是发动战争,扩张领土的话,那么后世对这场战争的诟病会少很多。如果德国人只是占据了欧洲就心满意足,巩固战果,不西进英格兰,不东进苏联的话。那么,以德国人对教育的重视、人才的众多,和碾压整个欧洲的军事力量,恐怕后世的世界格局就要改了。
  毕竟,德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但血缘上有些关系,文化上也密不可分。同化起来很是容易。如果希特勒不冒进,那么,德国人仔细经营数十年后,另一种形式的欧盟便会出现。后世的美苏争霸,怕会变成三足鼎立。侵略也会变成所谓的统一。
  而第四条,“只有德意志同胞,才能取得德意志公民的资格;凡属德意志民族血统,不管其职业如何,方能为德意志国民。因此犹太人不能为德意志国民。”和第十八条,“我们要求严厉镇压那些危害公共利益的人;对于危险的高利贷者、投机者等,不管其信仰及种族如何,必须处以死刑。”
  更是针对犹太人所发。因为,那个时代的德国,大部分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掌控者,都是犹太人。而金融游戏,则是最容易吞没资产,最容易以强胜弱,最容易不劳而获却又洋洋得意的。在金融业出现后,这个行业便成为凌驾诸多需要资金的行业之上的一个行业。
  掌控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命脉,基本上就约等于掌握了一个国家。这自然让非犹太人的德国人不爽,以至于仇视。所以,《辛德勒的名单》中,才会有这样一个镜头——当一个个犹太家庭在德国军人的监视下,默默的收拾细软,乘车离开时。街道上非犹太种族的孩子们用石块向犹太人扔去,一个本该天真的小姑娘眼里充满了仇恨与轻蔑,嘴里大声的喊叫着:“再见,犹太人!”
  阿蒙接受的教育,便是以这二十四条为主。当其中绝大多数条款,可以被视为是为了国家振兴而努力的正义时,阿蒙自然而然不会认为其中某些条款是错误的。十足十的遵从,也是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