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大周医女行医记 > 第五十八章小小规划
  第58章
  葛麻子家中,葛如沫和葛麻子对坐着,放在两人手边的茶已经喝掉了大半杯,显然她来此拜访的时间不短了。
  “陈省之陈大夫也会前来坐堂。”葛如沫淡淡地宣布了这一尚未公开的消息,这便是陈省之给她的答复。
  要招揽人才,适当地展露下自己的实力是很有必要的。将此事透露,能增加一些说服力。再者,这也是事实,说与不说,那天旁人都会知道。
  可惜的是她到来的时间尚短,加上先前去汝阴县治病的事并未流传开来,知道的人不多。所以她的医术水平如何,外人很多都不为所知。再说了,也没有自己直接夸自己往脸上贴金的,所以只能从侧面表现一下。
  但她不知道,葛麻子知道的事,远比她以为的要多得多。
  葛麻子见她陈述事实一般,眉宇间并无得色。思及陈省之,不由得心生一种同病相怜英雄迟暮的感觉。
  陈省之不管因何种考量,要并入前徒弟的医馆,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事你考虑一下,三日后给我答复就可以了。我还有点事,先走了。”
  “我送你。”
  “好了,送到这里就可以了,请留步。”
  葛麻子一进屋,葛升平立即从内屋钻了出来,“叔啊,你真打算屈尊在一个黄毛丫头手下啊?”
  葛麻子给自己倒了杯水,没搭理他。
  “叔,你真是能忍,几年前陈省之一来这里就抢了你的饭碗,你不让我动。好,我不动,好歹那会你和他还算平起平坐。”葛升平满腹的怨气,直接叨叨开了,“如今可好,他徒弟更是厉害了,直接聘请你当她手下了,还不是坐堂大夫,只是个拣药的。叔,你就是太妇人之仁,太没有进取心了,才会让他们一个两个地骑在你头上。”
  葛长平一口气说完后,整个人没形象地直接坐在地上,“叔,你的心咋那么大呢?换了我,一定吞不下这口气的。”
  不怪他怨气那么大,而是那陈省之没来之前,整个上藜村就他叔一个赤脚大夫。他叔没有儿子,作为唯一的侄子,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可是自打陈省之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他口袋里就没再装过一两以上的银子!偏他叔还不许他打什么歪主意。
  葛麻子喝道,“住嘴,你要是再说下去,今年的赋税公粮就自己交。”
  葛升平说的拣药的,其实是拣药师。刚才葛如沫已经说得很明白,他的医术当青囊医馆的坐堂大夫是不够格的,但他可以一边拣药一边学。他这把年纪了,学医术倒是其次,能有份稳定的工作是很不错的。再者,葛如沫也不限制他行医,只不过是不能打着青囊医馆的名头罢了。
  葛长平一听到葛麻子露出不再照拂他的意思,顿时大惊失色,“别啊叔,我这不是为你打抱不平嘛。”
  葛麻子肃着脸说道,“我的事用不着你操心,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医馆人事方面的问题,被葛如沫逐一解决。煎药房工作的事情她问过葛根妻子陈氏和她大伯娘罗氏的意思,她们都很愿意。葛如沫抓紧时间给她们讲了一些大致的药材的煎制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医馆需要的人员都按照葛如沫先前的预想被她招揽回来,并准备就绪。
  盖房子的进度进行得很好,估摸着差不了几天就能完成了,一直帮忙的葛根也抽了点空来关心她房子周围的几亩地。
  “小五,下半年你房子边的那几亩地打算种些什么?得给你留些好种子。”葛根问,“玉黍,番薯还是麦子?”
  玉黍就是玉米,玉米和红薯是在武成帝亲政后第三年由官府鼓励民众大量种植的,两种食物的高产量,大大地解决了国内百姓的温饱问题。使得即使遭遇灾年,饿殍也少于前朝。
  玉黍番薯这些农作物,按之前的历史发展,是在明朝才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大周得以那么早引进,不用说,这些东西又是荀晋的功劳。可惜自己未能早些过来,不然能见一见也是好的。
  “小五?小五!”
  见她像失神一样,葛根连叫了她两声。
  “啊?”葛如沫回过神,想了想,“葛根哥,你帮我准备些玉黍种子就行,其他的就不用了。”
  葛根拧着眉说,“可是你那几亩地,旱沙地种玉黍还行,可你那地还有一些是低洼的积水地啊,种玉黍不成的吧?不然种点水稻吧?虽然土质不佳,收成不会太好,终归是有点收成的不是?”
  葛如沫摇头,“葛根哥,粮食我是不打算种了。”
  葛如沫的话让他吃了一惊,“你不种粮食!那你种什么?”
  “我打算种些药材。”这是她买下那地后不久就有了的想法,她想把上藜村乃至清河镇弄成一个药材产地。特别是在她查过县志,又去过山上查看过本地的野生药材之后,这种想法就更浓烈了。
  说到种植药材,不得不得到一个名词,道地药材。
  所谓的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关于道地药材,首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唐代的孙思邈,他在千金翼方中论‘药出州土’,当时唐朝将行政区划为十三个‘道’,他便以‘道’来归纳药材产地,强调用药须知所出土地。而在明代的本草品汇精要中,在药物条文中设有‘道地’专项。其后汤显祖所著的牡丹亭中有‘好道地药材’一语,这些都说明了人们渐渐地认识到药材产地和质量的关系。
  最早的神农本草经中,是有提到‘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只是说明了同一样药材,不同地方所出,药效也不尽相同。
  此时人们对道地药材的认识,并不深刻,甚至都没这个概念。
  她要种植的,正是适合本地区生长的,能成为道地药材的中药。
  像她之前提到的四大怀药,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辖区)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四味中药。在清乾隆年间就曾有怀府河内县令范照黎写诗赞誉:“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蓠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
  还有东北人参,云南茯苓,山东阿胶,江苏薄荷等等,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享有赞誉。
  她查过汝阴县志,发现她现在所在的汝阴县正是位于河南道最南面。
  河南道辖有一府、二十九州,共一百二十六县,汝阴算是最南面的一个。
  最适合种植某些药材,像刚才提到的四大怀药,就挺适合种植的,还有山茱萸、辛夷、忍冬、牛膝、望春花、柴胡、白芷、桔梗、款冬花、连翘、半夏、猪苓、天南星等十几种药材。
  但其中有些药材挑地形,她手上就那么几亩地,若不适合它们生长,那只能舍弃掉。比如牛膝,就需要土地深厚、土质肥沃的壤土、沙壤土地块为宜,黑粘土、盐碱土块不易种植。
  还有一些,需要到明年秋天或更长时间才能收获的,如桔梗柴胡,也暂时不考虑种植。
  她想种一些当年就能收获的药材,像天南星就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