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翻页 夜间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766节
  但杜开山的心态如果迟迟不能调整,一味的争强好胜,真的会彻底的毁了他。很多时候培养一个干部很难,但是毁掉一个干部却是相当容易的。杨震也很清楚,杜开山走到今天,也主要原因还是这一路走来的历程,对于他来说太顺了。
  这个家伙从三八年的川军排长,到现在成为抗联统帅十几万部队的方面军指挥员。短短的几年时间,走完了人家十几年,甚至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的高度,这提拔速度的还是太快了。虽说在自己面前不敢表现出来,但是心中还存在着傲气。
  也正是心中这股子不服输的傲气,让他过于顾及自己的面子问题,才引发了这些事情。如果他的经历再多一些,遇到的挫折再多一些,让他更加的成熟一些,也不会出现今天的这些事情。
  与陈翰章、王光宇这些在东北打了多年游击,从无数艰险之中一步步冲杀出来,经历远比他坎坷多的干部相比。他杜开山从心态上,始终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能力有多少先不论,但从现在看至少在心态上,他的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与他目前位置所需标准。
  在这种情况之下,尽管今天自己的话说有些过重。但这种下敲打,对于杜开山这样过于一帆分顺的人来说还是必须的。如果他能接受教训,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会加速他的成熟。
  如果自己这番敲打让他就此一蹶不振,那么自己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对他抱什么期望了。只是今天的这番话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根子上还是要看他杜开山自己。但从内心之中,杨震真的希望这个家伙能够重新站起来。
  只是眼下不仅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周边战局上,还接手了西集群部署调整。并根据形势的变化,还要不断调整后续作战方案,同时还要密切关注东北战场进展。有太多事情,已经让让分身乏术的杨震。
  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杜开山一个人的身上。在杜开山走后,后续诸多事宜很快将杨震的心思转到了其他方向。对于杜开山的处理意见,他还是想在等等,等到这个家伙勘察完毕炮兵阵地之后,看他的表现再下决心。
  因为对于杨震来说,尽管很清楚蝮蛇在手,壮士断腕的道理,但这个决心依旧很难下。尤其是在自己手中,符合自己要求和标准的高级干部,还是很有限的情况之下,这个决心下的并不容易。犹豫了一下,杨震还是想要再缓一缓。所以他将精力,还是放在了眼下的战局之上。
  在冀中战场战事暂时告一段落之后,除了调整冀中战场部署之外,杨震眼下最为关心的就是东北战场的局势。不过从目前东北战局来看,杨震不能不说郭炳勋与王光宇这两个人,在东北战场上做的相当不错。
  眼下的东北战场上,虽说抗联与关东军,在四平以南直至新宾、清源一线始终在僵持不下。但东北战场上郭炳勋发起的攻势,却将关东军主力,牢牢的黏在了铁岭以北至于抚顺、清源一线。多次在中路辽河平原上,以及辽东山区发起的坦克穿插作战,打的极其精彩。
  尤其是在东部战线在日军防守严密的态势下,以坦克掩护步兵,在多次实施小范围坦克劈入战的同时,出奇兵实施了几次的经典坦克大纵深快速穿插。曾经再一次打到了抚顺,并一度突进至距离沈阳城不足十公里的地方。差点没有将关东军的司令部所在地,再一次给端了。
  第1960章 东北战场的态势
  如果不是此次吸取了去年会战的教训,无论前线在吃紧,关东军在整个南满纵深,也保持了庞大的兵力。自此次战役打响,关东军在沈阳城以及周边的辽阳和鞍山,部署了整整三个师团的兵力,作为沈阳以及外围的警戒部队。
  同时沈阳的东西两面,以及正面纵深也部署了高密度的兵力。在抗联穿插部队打过抚顺后,又立即紧急从前线,抽调回三十多门的八八式高炮,部署在去年会战结束后,在沈阳东西两线修建的筑垒地域,作为反坦克炮使用。
  以密集的反坦克火力再加上肉弹攻势的威力,击毁了抗联突入到沈阳城郊东陵地带的三十余辆美制m三轻型坦克,以及几十辆半履带车。再加上抗联投入的兵力不足,持续攻击力度不够,才终于让关东军遏制住抗联的攻势,恐怕梅津美治郎要再一次搬家了。
  这次突袭的后果,让关东军一改之前在东北战场上,与抗联之前相互有攻有守的整体态势,改为全军收缩防守,并明显加强了部署在法库、开原、西丰、铁岭三角地带的二线防御。以两军之间的筑垒地域为依托死守不出,同时大幅度增加了在辽东山区的防守兵力。
  但面对偌大一个辽东山区,以及抗联不断的以坦克搭载步兵,采取小范围的浅纵深迂回穿插。与偶尔采取在空中掩护之下,从并不适合坦克作战的山区为出发基地,突然大纵深穿插,直奔关东军战略重点目标和城市相结合的战术,关东军使劲浑身解数,却苦无应对办法。
  只能不断的在东部山区,一切抗联坦克可能通过的地区,花费巨大代价改变地形。并在一切能够构筑反坦克壕的地方挖掘反坦克壕,并拼命的加强反坦克火力。在反坦克炮实在不够用的情况之下,甚至大量采取的肉弹战术,以对付抗联的坦克劈入战。
  美制m三坦克虽说装甲薄弱、体型过高,但无论缺点再多,可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其越野能力和机动能力相当的出色。虽说作为一种坦克不可能爬山,但出色的越野和机动能力,让其即便在辽东山区特殊地形之下,能够通过的路线还是不少。
  在东北战场东线作战之中,除了使用t三四坦克作为浅纵深穿插的主力之外。经常利用这种轻型坦克的出色越野能力和机动能力,从辽东山区数不清的山间小路,以及冬季干涸或是封冻的河床作为通道,由东向西突然来一场大纵深的穿插。
  尽管这些m三轻型坦克因为装甲薄弱,再加上汽油发动机惯有的缺陷,在穿插战之中损失不轻。在沈阳外围战场上,一次性就被日军利用筑垒地域为依托,平射的高射炮击毁了三十余辆,相当于损失了一个整编营。但这种战术也让日军,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了侧翼的威胁。
  只不过这种穿插作战因为地形限制,无法采取大规模的装甲突击。投入作战的兵力,也只能以越野能力强的轻型坦克为主。所以看起来威胁相当的大,但是在日军高密度布防地区,能够对整个战局的影响有限。
  主要起到搅乱敌军后方,打乱敌军纵深部署,分散关东军兵力的作用。同时在东线化被动为主动,使关东军无法对抗联同样兵力不足的东线,发起主动的进攻。以瓦解关东军在抗联也相对薄弱的东线,对正面战场的侧翼可能形成的威胁。
  不过受制于抗联在东北战场整体兵力的影响,在东线兵力头上的不足,使得这种穿插缺乏持续的后劲。这种大纵深的穿插战术,虽然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相对于整个战局来说,起不到决定性的影响。
  即便是这样,整个东部战线也成了让关东军最头疼的地方。在私下里东部战线,被称之为关东军的盲肠。放弃整个辽东山区,对于关东军来说,那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那样不仅意味着关东军与朝鲜军最后的地面联系通道,被彻底的切断。
  而且整个南满工业基地,将会失去侧翼的屏障。到时候抗联居高临下,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同时放弃辽东山区,也就意味着要放弃抚顺、鞍山两大工业城市,以及本溪湖、宫原等煤铁产地。旅大这个日军在东北最重要的军港,也面临着抗联的威胁。
  但正面战线也同时面临着抗联坦克集群不断冲击,前线频频吃紧的关东军。在纵深还要保持足够兵力,以应付抗联时不时的来一次黑虎掏心战术的情况之下。辽东山区面积广阔的山区投入过多兵力,又造成了顾此失彼。
  尤其是在抗联此次在东北战场上,为了弥补兵力不足,而采取的坦克集群攻势面前,本就捉襟见肘反坦克火力更加的吃紧。八八毫米高炮射程远,改行作为反坦克武器的确威力大。但是这种临时改行的,原本担任要地防空的高射炮,实在是太过于笨重了。
  不仅在辽东山区部署很困难,更无法作为机动防御火力使用,只能放在固定火力点内使用。在辽东山区除了几条主要公路之外,大部分的地区还是要依靠步兵反坦克武器。而其他的反坦克武器之中九四式速射炮,对于抗联的坦克带来的威胁,几乎是微乎其微。
  一式反坦克炮和九七式反坦克炮,虽说能在近距离之内击毁m三轻型坦克,同时机动能力也很强。但除了数量不足之外,对付抗联的t三四坦克和英制步兵坦克还是威力不足。至于新式的反坦克炮,关东军装备的数量更少。
  而抗联的步坦协同战术,又让关东军试图利用辽东山区地形,使用老式的九四和九七式速射炮,采取伏击的办法很是得不偿失。在辽东山区抗联的突击战,一般是采取步兵在坦克炮火掩护之下,撕开突破口并沿着两侧山地清剿,为坦克打开通道之后。坦克才搭载后续步兵,或是与半履带车配合,向预定目标高速突破的战术。
  在所有的穿插路线上,都有半履带车或是军用吉普车搭载的步兵在前面开道,并清剿两侧山地可能会存在的日军反坦克伏击阵地。而且坦克两翼的山地上,都有步兵跟随配合。即便设置了预置反坦克伏击阵地,但是这些反坦克炮通常只有打一发的机会。
  在抗联采取的此种战术之下,关东军虽说在辽东战场多次试图采取伏击战术,尽可能的利用地形,让自己落后的反坦克炮,能在最近的距离与抗联的坦克交战,以遏制抗联的坦克战术。
  但是除了极少数几次成功之外,大部分的时间之内,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不说,自己还搭进去了大量的步兵,同时更加分散了自己的兵力。本就数量不足的反坦克炮实力,被更加的削弱。
  在整个辽东作战的大部分战线上,以及大部分的时间之内。除了部分设置了固定火力点的公路之外,关东军只能靠步兵冒死使用九九式反坦克雷攻击。对于多路迂回的抗联坦克集群,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应对手段。
  关东军鉴于前次抗联利用关东军主力,被吸引在四平一线的机会,从东部山区突然杀出,席卷了抚顺、鞍山、沈阳等南满主要工业城市。整个南满工业基地,差点没有被一锅端的教训。虽说在辽东山区也加强了防御,但对于抗联采取的新式战术,却始终无可奈何。
  在几乎又一次重蹈覆辙之后,只能不断的从正面向辽东山区,抽调了大批的部队增援。这样一来正面的纵深兵力被削弱,又给抗联集中坦克部队,从正面突击创造了条件。搞的关东军在总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之下,却是处处设防、处处被动。别说增援关内战场,就是自身也处在自顾不暇的态势。
  按照眼下的东北战场局面,也就是说至少到目前为止,在东北战场上抗联基本上达成了当初设想的战略目标。战前杨震与郭炳勋苦心研究出来的战术,在东北战场基本上取得成功,有效的弥补了兵力投入上的紧张和不足。
  当初在接到此次收复冀中的任务之时,杨震与郭炳勋在兵力的使用上经过反复计算。这么大规模的两线作战,甚至需要兵力平均分配的情况。对于抗联来说不仅是第一次经历,对于作为抗联最高军事指挥员的杨震,也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
  从接受任务开始,杨震与郭炳勋两个人就在反复掂对兵力的使用。尽管中央给了将近一年的准备时间,但对于同时准备这么大两场战役来说,时间上还是有些捉襟见肘。而且主要的困难,基本上集中在部队扩编上。
  部队的扩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是有了足够的武器装备和新兵,就可以快速的大规模扩编部队。武器装备和新兵只是部队扩编所需最基础的东西,部队的扩编需要的真正基础东西还有很多。
  大量素质合格的各级指挥员,足够数量的参谋人员和政工人员,以及用来作为骨干的老兵,才是一支军队大幅度扩编的真正基础所在。缺少了这些真正让一支部队丰满起来的基础,扩编出来的部队无论数量再庞大,但真正的战斗力也很难满足需要。
  尤其是在抗联连年扩编,绝大部分的基层营连一级指挥员,都缺乏在一个位置上沉淀的经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干部不过三年军龄,便当上了连长甚至副营职的干部。但并不意味着这些被提拔起来的干部,自身的能力真的就能够符合自己所担任职务的要求。
  尽管有着严格,甚至可以说苛刻的培训体系和标准。以及采取影子部队的扩编模式,通过一个正职带几个副职的方法,培养新干部的带兵和指挥能力,基本上算是保证了扩编部队所需基层干部的素质,可以满足部队部分扩编的需要。
  但是整体上的数量,受制于部队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的制约,培养干部的速度依旧无法满足连年扩编所带来的数量要求。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杨震的坚持之下,抗联虽说不断的在连年扩编。但在整体扩编的数量上,依旧保持着相对谨慎的态度。
  第1961章 杨震的固执
  自进入会战准备阶段开始,尽管总部尽了全力调配干部,想办法调整编制。关内兄弟部队,想尽办法补充新兵。但在杨震固执的不肯降低标准的要求之下,到此次会战之前也只扩编了六个步兵师。
  因为对于杨震来说,他要的是那种无坚不摧,拉出去就能打硬仗的部队。而不是建立在沙滩上,一个浪头打过来就灰飞烟灭,沙子堆起来的部队。在这一点上尽管知道可能要承担的压力有多大,但杨震也是坚决不肯妥协的。
  杨震在某些人眼中过于苛刻的标准,让抗联即便是经过了将近大半年的扩编,兵力依旧不能说满足要求。可杨震宁愿在兵力使用上,就这么紧巴巴的,甚至是有些捉襟见肘。宁愿就这么精打细算,也坚决不同意降低任何的标准。
  为了在兵力紧张的情况之下,满足两线作战的要求。杨震和郭炳勋在兵力使用上,精细到了每一个团,在坦克部队的运用上甚至到营一级。但无论计算在精细,同时在相距几百公里的两线作战,并同时承担两个主战场,对于抗联来说还是有些不堪重荷。
  在这种情况之下,杨震与郭炳勋经过慎重的考虑,以及反复的沙盘推演。还是决定发挥自己坦克数量与性能,皆远远多于关东军的优势。以及辽河中部平原、低山丘陵,适合发挥坦克作战的地形。在整个冀中作战期间,在东北战场上这个采取以攻代守。
  但在全部兵力一分为二的情况之下,东北战场留守的整体兵力,相对于关东军来说还是不足。尤其是在主要兵力,都要放在更适合坦克作战的四平以南,铁岭以北的中长铁路沿线,相对狭长地带情况之下,地形复杂的东部山区整体兵力不足。
  所以杨震在几经考虑之下,采取了一反常态的战术。在东部山区采取这种浅纵深与大纵深穿插,相互结合的战术。在更加适合坦克作战的西线,也就是辽河以西的康平、法库正面,采取防御态势。
  并在战前,专门将准备用于东北战场东线的参战部队,拉到了通化一带的山区,进行长达三个月的战术合成演练。在战术演练阶段,所有能设想情况都经过反复的演练。尤其是针对东部山区特殊的地形,日军可能会采取的伏击战术,都经过了专门的演练。
  经过苦心训练不仅部队山地穿插战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针对辽东山区特殊地形,也拿出了一套相当详细的战术。并专门调整了部队的武器装备,增加了重迫击炮的编制,使之更适合东线的战术要求。
  选择的坦克类型,也是从抗联装备的多种坦克之中经过苦心比对,以及在德军装甲兵军官的建议之下,才最终敲定的美制m三型轻型坦克。尽管德国军官以及抗联的装甲兵干部,都认为这种坦克性能,主要是火力与装甲防护力比德制三号坦克要差的多。
  特别是外形过于高大,使得目标过于明显。在山区地形上,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弱点。日军如果在制高点设置观察哨,很远就可以发现机动的这种坦克。而且其不良的观察视线,在山地作战也会影响到火力发挥。
  但是这种美制轻型坦克,马力大、越野能力强,行驶速度相当的快。虽说这外形有些过于高大,显得很晃眼。可三十一度的爬坡能力,不仅在山区地形上使用坦克作战至关重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弱点。
  火力上虽说只装备了一门三七坦克炮,但是却配备了三挺机枪,反步兵火力可谓相当的强。最关键的是,这种眼下美国援助抗联的主力坦克,因为数量相当的充足。即便遭遇到较大的战损,但是补充上也很容易。
  当然这种坦克最大的问题是,只能使用航空燃油,无法使用抗联自己生产的汽油。不过依托东北作战,在美国人的慷慨之下,这种燃油的数量还是有保障的。所以在东北战场上,这种坦克就像杨震在平西打的那次坦克穿插作战一样,主要被放在了东线山区使用。
  而且这种坦克,在东线山区作战也的确发挥了杨震期待的作用。只是这种坦克的装甲,相对于关东军眼下的反坦克炮密度来说,还是有些过于薄弱。战果的确很大,但是损失数量也相当的不轻。在此次作战之中,这种坦克也是抗联所有型号的坦克之中损失最大的。
  至于被杨震留在东北战区作战的英制步兵坦克,因为拙劣的越野性能,以及过于缓慢的速度。无法执行这种山地穿插作战,除了部分被调往关内参战之外,主要被用于辽河平原上,与英制巡洋坦克配合进行正面突破。
  在杨震苦心积虑的计划之下,东北战场至少到目前为止,还算基本上达成了当初设想的战术要求。通过这种又拉又打的战术,将关东军乃至整个朝鲜军,都牢牢牵制在东北以及朝鲜半岛。无论关内战场形势如何的危急,关东军却无法从东北抽调一兵一卒南下进关。
  东北战场眼下的僵持,虽说让抗联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是眼下这种僵持局面,却正是杨震需要的。因为抗联在东北的整个作战行动,本身就是为了配合在华北战场作战,分散日军兵力而进行的。
  至于攻城略地、一鼓作气收复南满,杨震知道自己现在还没有这么好的胃口。他知道以自己目前的兵力和实力,还远远做不到可以两面同时与侵华日军两大战略集团作战,并一鼓作气同时打垮这两大战略集团。
  尽管杨震在战前,为东北战场制定了缜密的作战计划。但在此次会战之中,从一开始东北战场就被定为辅助战场。以牵制并尽可能的消耗关东军有生力量为主,攻城略地倒是没有在计划之中。在东北虚张声势,华北大动干戈,才是他真正的意图所在。
  东北的攻势看起来惊天动地,其实真正的战略意图就是一句话。让关东军昏头涨脑,无力支援关内作战,减轻华北战场可能会承受的压力。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分散日军大本营,对关内战场的关注。
  而如果东北战场眼下的僵持局面,如果继续的持续下去。至少在华北作战结束之前,不出现太大的变化。那么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就不成太大问题的。不过尽管眼下的东北战局,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在进行,但杨震认为还是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
  仔细考虑东北战场眼下的实际情况后,杨震电告负责整个东北战场指挥的郭炳勋与王光宇,并主持后方工作的政委李延平,在东北战场上以稳为主。一切的战略战术行动,要以吸引日军无法南下为中心。
  在战术运用上,不要吝啬装备和物资,尤其是不要惧怕坦克的消耗,但是也不要一味的运用单一战术。在采取大纵深穿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快打快撤,以及后续的接应。还有在大纵深穿插的时候,要注意虚实结合,要多采取佯攻配合。
  最关键的是,要注意朝鲜军的动向。只要东北战场形势,未出现根本性的不利变化,朝鲜境内的兵力,就绝对不能减少。同时要加大对朝鲜海峡的封锁力度,以及对朝鲜半岛整个日控区交通线的轰炸。
  在电报上,杨震也督促后勤以及军工部门,加快向关内战场运输弹药的速度。利用华北战场短暂的平静期,在华北战区尽可能多囤积弹药和油料。尤其是第一阶段消耗最大的各种口径的炮弹,至少要储备够五个基数。
  给东北战场的电报发回去后,杨震强行压制住返回东北一趟的念头,将心思又转回了华北战局。尽管转入防御之后的作战方案,已经全部部署下去。各部队也已经调整到位,但杨震依旧不敢有任何的放松和松懈。
  五天的休整时间,对于下面的部队是一个大战期间难得的平静和恢复期。但对于杨震以及所有华北参战部队的高级干部来说,却是更加的忙碌。相对于下面的干部,重点只在自己的前沿和所属部队身上,杨震看待问题的目光却是要放在整个华北。
  从山西到山东,从豫东到天津,都是杨震要考虑的。每一个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和变化,可能会对下一步战局的影响,都是杨震要注意的。五天的休整期间,杨震与他手下的作战参谋,却是比任何人都忙碌。
  来自各方面的情报汇总,对日军下一步动作的预判,与中央以及周边各大战略区密集的通讯联络。让总部的各部门,感觉到这五天的休整期间,自己的工作非但没有随着战局的平稳而有所减轻,反倒是比战时还要忙碌的多。
  好在与华北其他根据地相比,冀中地区着实富庶。而正在重组的冀中军区和冀中地方政府,对抗联的供应也一直都放在优先地位。这段时间之内虽说忙碌了许多,但是这伙食水平也大幅度的上升。
  一天三顿白面馒头管够,顿顿都有一个荤菜。这一点让即便是在东北,因为某些原因细粮供应数量不多,主食也是以粗粮为主的干部很是满足。每天吃饭的时候,成了杨震总部工作人员,最难得的放松时间。
  虽说下面的部队,其实这段时间之内吃的更好。尤其是隶属东线集群的部队,在渤海军区的全力保证之下,伙食标准可以说远远的超过总部。但对于总部人员来说,眼下的伙食水平还是让他们感觉到相当满意。
  毕竟热饭以及鲜肉,要比罐头食品有味道的多。唯一让这些总部工作人员不太满意的是,总部炊事班的炊事员手艺不是很高。渤海军区慰问的那些海鲜,做出来的味道实在不咋地,多少有浪费那些原材料的嫌疑。
  对于总部伙食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杨震也没有干涉。反倒是告诉柴世荣,这段时间大家都很辛苦。即便是不能搞会餐,但也要尽可能的提高一下伙食标准,也算是补偿一下大家的辛苦。各地送来的慰问品只要是生鲜食品,在给与一定补偿的情况之下该收下就收下。适当的提高一下伙食标准,也有利于鼓舞士气吗。
  第1962章 血战天津(一)
  只是相对于冀中战场眼下的宁静来说,在整个冀中的北面的天津战场,眼下的战事却是陷入了苦战。之前陶净非考虑到天津城区南北宽,东西狭窄的特点,采取了东西对进,抢占海河上桥梁,将日军分割为南北两部之后,再先南后北的攻击战术。
  在突破天津外围防线,肃清杨柳青、军粮城等天津外围各个日军据点,并先后抢占海光寺、西站、堤头、北洋大学等一系列要点后。陶净非集中了四个师的兵力,在两个坦克团的配合之下,分别从城西的西站、海光寺,城东以大公第七厂、硝皮厂为出击点。
  采取东西对攻的战术,向天津城区发起攻击,两部的汇合点就选在了天津城区内的金汤桥与万国桥。同时以一个师的兵力配属晋察冀军区的一个旅,渤海军区的两个独立团,分别从海河下游两岸向北攻击,目标直指英法租界。
  按照陶净非的设想,自己从东西两面采取对攻,同时以一部兵力由南至北发起攻击,可以有效的分散日军防守的兵力。同时自己在兵力上,又占据一比二的优势。只要拿下金汤桥与金刚桥一线,将天津日军防御兵力拦腰截断,短时间之内拿下天津不成问题。
  但整整三天的激战下来,结果却与陶净非当初设想的完全两样。面对日军顽强的抵抗,以及上级不准使用重武器的命令。三天的激战下来,各个攻击部队除了一部兵力抢占意大利租界,将固守原英法租界区的日军一部,与城区其他部分的日军之间联系分割开来之外,始终未能完成对天津日军主力的分割。
  尤其是多次对金汤桥、万国桥以及金刚桥,这三座天津城区海河上最重要的桥梁争夺。在日本海军舰艇猛烈炮火的封锁,以及周边守军的顽强阻击,不惜代价的反击之下全部失利。也就是说,陶净非的攻势在深入内城之后全线受挫。
  对金汤桥以及紫竹林港区一线发起攻击的一个团,在海河上日军几艘轻型舰艇以及一艘炮舰的火力阻击之下,反复攻击始终未能得手。尤其是在金汤桥一线,因为日军的炮火异常的猛烈,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
  虽然该团两个主攻营,不顾日军炮火拦截以及异常凶猛的反扑,以伤亡三分之二为代价,经过反复争夺虽然攻占闽粤会馆,以及天津县政府、张家大院等一系列重要目标。硬生生的将攻击线,推进到距离目标金汤桥已经不远的鼓楼一线。但终因为伤亡过重,丧失了持续攻击的能力。
  攻击金汤桥一线的部队伤亡惨重,只能在鼓楼一线转入防御。在金汤桥上游金刚桥的部队,虽说连续夺取了金华侨、金钟桥两座桥梁,但是对金刚桥的攻击也进展异常的缓慢。几经苦战却迟迟无法取得突破,与日军在工学院、律师公会一线陷入僵持。
  东线的攻击部队,也在北宁铁路以东与日军陷入僵持。虽然夺取了老龙头车站,但向万国桥的攻击行动,却同样多次受挫。各路穿插部队,在北宁铁路沿线的大大小小胡同之中,与日军陷入了拉锯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