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综合其它 >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 第184章 一座金矿
  上京,水木大学附近的公寓楼内。
  一位老人手中正拿着一份英文杂志,坐在沙发上看着。
  看到了一半,他忽然笑了笑,将手上的杂志放了下来,说道,“这小子是个人才啊。”
  这位戴着眼镜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世界华人数学界的泰斗邱成同,邱老先生。
  而被他攥在手里的杂志不是别的,正是《自然周刊》的英文版。而在翻开的那一页中,正是英国女记者贝琳达,对那位名叫陆舟的实习生的采访。
  在采访中,这本杂志提到了那位被采访者金陵大学硕士生的身份,同时还提到了他是lhcb华国合作组中的一员,以及他对750gev能区出现的信号的看法。
  正如lhcb项目华国合作组负责人高院士此前说过的,这位实习生,帮原本没什么存在感的华国合作组,在cern这个国际化的舞台上争了口气。
  相信要不了多久,国内便会对这位登上《自然周刊》的年轻学者,进行一番铺天盖地的报道。
  而这些荣耀,都是他应得的。
  “是啊。”
  坐在邱老先生对面的那位老人,一边喝着茶,一边轻声感慨道。
  这位不是别人,正是陆舟在普林斯顿有过一面之缘的王熹平院士。
  虽然邱老先生和燕大的关系很差,差到了甚至在媒体上相互炮轰、师徒翻脸的程度,不过老先生在燕大还是有几个私交不错的朋友的。
  比如王熹平院士,便是其中之一。
  停顿了片刻,王老先生继续感慨道:“普林斯顿的那场学术会议之后,我原本以为这小子的本事都在数论上,没想到他在高能物理领域也这么有这么高的天赋。年轻有为的学者我见过不少,但这种全才,我还真没见过几个。”
  邱成桐笑着说:“我倒是见过一个。”
  “谁?”
  “陶哲轩!”
  王熹平微微愣了下,随即笑着道:“你对他的评价这么高的吗?”
  陶哲轩,获得菲尔兹奖的第一位澳大利亚人,也是继82年邱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现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是数学界公认的天才,而且是令人惊叹的全才。
  虽然他并没有涉及物理领域的研究,但他的研究范学却几乎涵盖了数学的所有领域,从调和分析到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甚至于他的研究还从纯数领域扩散到了应数领域,比如照相机中的压缩传感原理便有着他的研究成果。
  很多人将他评价为数学界的莫扎特,因为除了天才之外,再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理由来解释,为何如此众多的成就会出现在一个凡人的身上。
  虽然国内数学界,已经有不少人评价这位陆舟,称他是“小陶哲轩”,但终归还是带个“小”字。在王熹平看来,老友的评价,还是太过夸张了点。
  邱老先生笑了笑说:“评价高吗?我甚至觉得,他完全有希望超过他的前辈!”
  听到这位老友对那个年轻人的评价竟然如此之高,王熹平心中暗暗诧异,忍不住问:“您是认真的吗?”
  “当然,”邱老先生点了点头,“当看到他选择波利尼亚克猜想作为拔青研究课题的时候,我当时其实就已经产生了这种预感。而现在看到这篇报道,不过让我更加肯定了这一点。”
  王熹平笑着问:“你觉得他能解决这个课题吗?”
  “不好说,他连孪生素数猜想都解决了,如果不是没那个精力,而且数论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外,我都想来试一试挑战这个难题了,”邱老先生感慨了一声,忽然眼睛一转,看向老友笑着说道,“要不,咱们打个赌吧?”
  王熹平笑着问:“赌什么?”
  “我赌他两年之内能解决这个猜想。”
  “不现实。”王熹平摇了摇头,“我知道你对他的评价很高,但他现在研究的方向并非数论,而是数学物理。如果他一门心思放在数论上,倒是有可能完成这个课题……但现在来看的话,两年的时间还是太短了!”
  邱老先生摇了摇头:“研究方向不是问题,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我看来,他有那个天分去完成这项工作。既然咱们意见相反,要赌一把吗?”
  王熹平拍了下大腿,笑着说:“好啊,那就赌吧!我出一百块,反正输了我也不亏。”
  邱老先生笑骂道:“你这老东西,还没开始赌,就想着输了。不和你赌了,没劲!”
  ……
  “阿嚏!”
  打了个喷嚏,陆舟揉了揉鼻子,嘀咕了一声“谁在骂我”,便继续伏案写作。
  卢院士的课表,他已经看过了。
  不过现在还在暑假中,最近的一堂课还是下个月的事情,所以暂时不用操心。
  这些天来,陆舟几乎没有怎么出过寝室的大门,一直把自己关在寝室里,对着电脑里的那些数据,绞尽脑汁地设计实验。
  为了将那个pdms薄膜设计出来,他不得不查阅大量的文献,并且在此基础上构思实验思路。
  促使他如此专注的理由,当然是钱的问题。
  守着一大块金矿,要是不从上面弄点东西下来,他实在是连觉都睡不安稳。
  至于用一座金矿来形容这项技术,一点也不夸张,甚至低估了它的价值。
  早在20年前,锂金属做负极就被工业界抛弃了,因为枝晶生长造成的短路问题,让电池变成了燃烧弹,“炸垮”了一家市值百亿的上市企业。
  但是锂金属强大的市场前景,依旧吸引着无数材料学实验室,在这一课题上前赴后继地涌入。
  企业层面有ibm,甚至为锂空气电池的项目准备了一台超算,分配运算每一颗气体分子进入电池单元的路径,以避免气体堵塞问题……虽然后来发现是个无底洞,被资本家们毫不留情砍掉了。
  国家层面比如澳巴马团队里的那位能源部长,拿过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美籍华人朱棣文先生,曾有一段时间便是锂负极电池的狂热支持者……虽然最后被一群人劝住了。
  至于锂电池为何拥有如此令人着迷的魔力,就不得不提到能量密度这个概念。
  所谓能量密度,便是单位体积内包含的能量。作为衡量一块电池的性能的最重要指标,提升能量密度一直是业界的追求。
  甚至于在华国十三五规划中,便明确做出规划,要在2020年实现动力电池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同步,产能规模保持全球领先。而其中最核心的一道红线,便是要将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300-350whkg。
  目前来看,还在实验室中的锂硫电池,拔得头筹的可能性最大。
  但如果锂枝晶的问题得到解决,那些炒得火热的概念全都得靠边站,给锂负极电池让路。
  学过化学的都知道,首先一点锂金属负极具有最低的电化学势-3.04v,更不要说高达3,861mahg的比容量。
  用锂材料做负极,储能效果理论上甚至可以达到石墨电池的十倍,全方位碾压石墨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
  而且最诱人的地方就是,一旦解决了锂枝晶生长问题,甚至不需要对现有的电池进行很大的设计改动,哪怕直接将现有的普遍石墨负极材料替换掉,都能实现电池能量密度的飞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