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胡善围 > 第175节
  沐晟完璧归赵,他也担心汉王世子在云南地界出事,他责无旁贷,只盼早日把这小瘟神送走。
  谁知那汉王完全没有把自家熊孩子带走的意思,还朝着朱瞻壑使了个眼色,“你心心念念的骑射师傅就在眼前,为何还不跪拜?”
  朱瞻壑半跪在地上,拱了拱手,“请黔国公教我三株连发的技艺吧,我一定好好练习,绝不偷懒。”
  汉王顺手推舟,说道:“这孩子下了恒心,跨过千山万水来拜见黔国公,幸亏祖宗保佑,他安然无恙到了昆明,我若强行将他带走,八成还会有一下次,不如留下在昆明,学成之后再回去,这是拜师礼。”
  汉王使了个眼色,手下忙将厚重的礼单递过来,居然要正式拜师了!
  汉王有自己的小算盘,云南这块肥肉着实馋人,他很想拉拢沐晟。但他身为藩王,不便结交封疆大臣,以免父皇猜忌。但是孙子来拜师,年纪又小,顶多是孙子年幼无知,任性胡闹。
  老一辈一般抱孙不抱子,隔辈亲,对儿子严格,对孙子就宽容多了。把儿子留在昆明一两年,一来要儿子和沐晟混个师徒情谊,将来对大业有帮助。二来汉王有机会以保护教育儿子之名,在昆明安插人手、布置眼线,师出有名,简直一箭双雕。
  沐晟已经收到纪纲的密信,要他圆谎,默认皇长孙朱瞻基这五年在他的庇护之下,忙推辞道:“万万不可,这穷乡僻壤之地,岂不耽误了世子的学问,以前外头动荡,皇长孙在此处避世,实乃无奈之举,现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京城人才济济,还望汉王另请高明。”
  汉王非要硬塞,“黔国公如何教皇长孙,就如何教他,皇长孙回京之后,文韬武略着实惊艳,皇上多有赞叹,我这个儿子资质愚钝,只求学得皇长孙半成即可。”
  朱瞻壑忙给老师捧茶,黔国公不喝,他就不起来。
  就这样,朱瞻壑强留在昆明。汉王回到京城,向永乐帝汇报此事,永乐帝早就通过锦衣卫知道了此事前因后果,二孙子没事,他放了心。沐晟的水平和为人,他也不担心二孙子走歪路,何况沐家世镇云南,永乐帝也希望老朱家能够和沐家能够走的更近一切。
  毕竟,永乐帝去年灭了沐晟外祖父耿炳文全家。
  整个耿氏一族,只有沐晟之母黔国公太夫人耿氏因是出嫁女,而被永乐帝格外赦免。
  没有办法,谁叫耿炳文是建文朝的顾命大臣呢。何况耿炳文还拒绝承认永乐帝的帝位合法,永乐帝
  不可能放过耿家。
  留二孙子在昆明,也能缓和于沐家的关系……不过,这还不够,西南门户重地,不能让沐家一家独大,得派个靠谱的人过去,和沐家互相制衡。
  永乐帝此时正在搞“北王南调”的政治调整:且说改朝换代,被囚禁、召回京城的藩王们恢复了爵位和自由,正要拖儿带女回到各自的藩王府。
  其他在中原腹地的藩王回家都没有问题,问题是洪武朝镇守大明九边边关、兵强马壮的藩王们怎么办?
  放他们回边关继续镇守,就必须把原来属于藩王们的兵权武装交还,否则如何镇守?靠爱吗?
  永乐帝自己就是藩王起兵夺得帝位的,他可不希望放虎归山、历史重演。
  那该怎么办?永乐帝想到了“北王南调”的法子,以修缮藩王府为理由,先把九边藩王留在京城,好生养着,赐给财物田地,要他们舒舒服服等待修复一新的王府。
  然后,修改藩王们的封地,把北方边关的王封到安全的南方,如此一来,就有理由削掉藩王的军队了。
  于是乎,韩王改封平凉,沈王改封洛州。辽王封到荆州,谷王封到了长沙,实力最强的宁王则改封南昌。
  旧的藩王府就不必回了,朕给你们在江南富饶之地统统建了崭新的藩王府!惊喜不惊喜?刺激不刺激?还是四哥爱你们这些弟弟啊!
  以前藩王守边关,一律改成中央派将军直接镇守,集权于永乐帝一人。
  汉王把儿子留在昆明,永乐帝尤嫌不够,干脆借着“北王南调”工程,把一门心思修医书的亲弟弟周王朱橚的封地从河南开封,变为云南昆明,顺便要二孙子朱瞻壑搬到周王府去住,方便保护照顾。
  汉王本想借此在昆明扎根埋棋子,不料永乐帝中途截胡,把亲弟弟周王封到云南,一下子“剁了”汉王企图布局云南的手。
  汉王有些害怕,父皇此举,是巧合还是给自己警告?
  汉王肠子都悔青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为父皇做嫁衣,还白赔去长子,这孩子为什么非要跑去云南呢,真是坑爹啊!
  汉王丝毫不去悔改自己为啥把长子取名为朱瞻壑,壑,就是水坑的意思,不坑你坑谁?
  第206章 大姨妈
  阿雷小朋友最近过的有些“艰难”。
  首先是一起长大的玩伴小基哥回家了,而且不可能回来。
  当姐姐胡善围狠狠心,告诉她这个残酷的真相时,阿雷说道:“不能回来……就是永别的意思?”
  “没用永别这么……严重。”胡善围想了想,无奈承认,“不过也差不多。”
  “才不是!善围姐姐骗人!”阿雷哭着去找沐春,要姐夫主持公道。
  沐春牵着阿雷的手找胡善围讲道理……结局可想而知,父女两个都被迫接受了现实主义教育。
  阿雷哭了一场,不过,从此以后也晓得面对现实,不再对小基哥突然回来等等报以幻想了。
  胡善围心疼女儿,但无可奈何,狠心斩断阿雷的念想,长痛不如短痛。
  阿雷接受了现实,性格比以前安静下来了,但是她无疑是寂寞的,开始和幻想中的玩伴当朋友,自言自语,自说自做,吓得春围夫妻以为遇到鬼了。
  大人可以宅、可以隐居,夫妻长相厮守,不需外人打扰,觉得社交是负担、是麻烦,可是小孩子有社交的需求、大人陪伴的再好,她也想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
  这是春围夫妻没有预料到的,他们身经百战了,当父母却是外行,还在新手村里摸索。
  胡善围说道:“你去打听一下昆明哪里有女孩子的学堂,我们挑开明的学堂,送她去上学,她会认识新朋友。”
  沐春依计行事,昆明民风开化,女子学堂不少,只是两人都挑剔,面临古往今来家长都最头疼的择校问题,好容易综合评估筛出前三名,岳父大人胡荣久病不愈,去世了。
  两人暂停了所有事情,一门心事办丧事。对于胡荣之死,两个大人早有心理准备,他们都是久经世事、千锤百炼、心灵强大的成年人,面对亲人离世,能够做到哀而不伤。
  但是阿雷不能,对她而言,比起小基哥,“父亲”胡荣是真正是永别,她无法承受双重打击。
  接连遭遇打击,阿雷小小年纪,短时间内难以消化这些现实问题,小孩子又不是大人,有各种方式转移注意力,自我疗伤,疏解情绪。小孩子除了哭,别无他法,时常露出和年龄不符的愁容。
  幸好,周王府被永乐帝改封到昆明,给阿雷的处境带来了转机。
  周王被污蔑造反、到后来被囚禁孝陵时,都是胡善围在背后救的,周王一家很是感激,周王来昆明就藩后,特和周王妃去了胡荣的灵堂祭奠。
  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
  两人看见一个熟人作为家属,站在门口答礼,恍若白日见鬼。
  沐春走过去打招呼:“大姨夫,大姨妈。皇上说了,既然周王世镇云南,我和胡尚宫隐婚的事情不便再向两位隐瞒。如今我已改名换姓,是胡家的上门女婿,也跟着姓胡,叫胡天光。”
  沐春,字景春。孝慈皇后亲赐的名和字。出自《岳阳楼记》那句著名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胡善围退役之后,在云南立了女户,她是户主,沐春冠以妻姓,以天光为名,也是一种另类的延续,只有沐春这种不着调的人能想得出来。
  周王妃一愣,滚了热泪,“大外甥,没想到你还活着,冯家……冯家都死绝了。”
  周王妃冯氏,宋国公冯胜之长女,是沐春正儿八经的大姨妈,周王自然就是他大姨夫。
  冯胜全家死于洪武帝晚年大清洗,只有出嫁女周王妃幸免。次女小冯氏虽然也是出嫁女,但是小冯氏嫁入的是郑国公府常家,是堂堂郑国公夫人、懿文太子妃常氏的娘家。常家也灭了满门,小冯氏作为常家妇,就未能像姐姐这样有幸免死,真是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
  常家唯一逃脱的孙子常继祖被沐春”奇货可居”,藏在云南,永乐帝登基,常继祖“及时”出现京城,引起轰动,永乐帝借机施恩这个唯一幸存的老牌勋贵后人,封了他为世袭的云南临安卫千户,俸禄待遇世袭罔替,算是养常家后人祖祖辈辈。
  永乐帝此举,赢得许多老军人的赞叹和支持,常继祖作为重要的政治资本,在云南临安卫起着安抚作用。
  常家后人通过一代代的努力,从灭门到崛起,到了第五代常复,终于走出云南,被弘治皇帝封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重新回归大明豪门。到了第八代常玄振,则被嘉靖皇帝封为世袭罔替的怀远侯,家门得以回归大明顶级豪门之列。
  一个家族从诞生到荣极、衰落、近乎灭族、重启、复兴、振兴,恢复家族荣光,用了百年时间,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由于常家已经退出京城名利圈的争夺,本文关于常家的故事线到此为止,以后不会再另行表述了。
  且说娘家冯家灭族、周王妃冯氏捡回一条命,紧接着又跟着周王一起被贬为庶人,吃了不少苦头,人生起起落落,她才四十出头,鬓发已经全白了。
  当年胡善围两次救周王,这其中也有周王妃是沐春大姨妈的原因。
  如今,周王妃再见大外甥沐春,真是恍如隔世般。
  沐春安慰大姨妈,“冯家没有死绝,舅舅冯诚一家在云南隐姓埋名,改为马姓,大姨妈若想见他们,我可以安排下去。只是此事要和我诈死一样保密,不可外传,除了您和大姨夫,不得让第三人知晓。”
  “这个我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周王妃擦干眼泪,“冯字的一半就是马,改得好,这些年来,我已经看淡一切,不想追求什么虚名了,只要平安就好,就姓马吧,不用再改回来了,现在自是富贵了,谁知以后会发生什么呢?”
  周王妃一日之间大悲大喜,沐春介绍了懵懵懂懂的阿雷,周王妃十分喜欢,晓得她名义上是胡荣之女,其实是自己的亲外甥孙,有冯家四分之一的血统,得知沐春愁女儿的教育,便邀请阿雷去周王府附学。
  周王妃说道:“王府有许多和她同龄的郡主、县君,大家一同上学玩耍,就不会寂寞了。”
  只对医学感兴趣的周王和他爹高祖皇帝唯一共同之处,就是特别能生。
  除却年幼夭折的,周王府存活的有十五个儿子,十个女儿。子又生子,周王府人丁兴旺,子女加上孙子孙女,外孙女外孙,周王府这一脉已经超过五十人了。
  亲哥当了皇帝,给弟弟发福利绝不手软,不管嫡出庶出,儿子全部封郡主,女儿全部封郡主,郡王的女儿们也都封了县君,祖孙三代人全部捧稳了金饭碗。
  周王身体不错,王府没有分家,全都住在一起,故周王府里和阿雷同龄的郡主县君等有十来个,延请名师教育。
  阿雷到了王府,和郡主县君们相处的还不错,王府人多,嫡出庶出、各房关系错综复杂,她也渐渐学到了一些人情世故,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天真。
  周王府的故事之狗血曲折,简直可以单开一本百万字宅斗朝斗小说,阿雷每日去周王府上学,等下了学,胡善围以周王府为切入点,展开介绍京城复杂狗血的亲戚和社会关系,阿雷听得津津有味,觉得姐姐讲的比茶馆说书的还要引人入胜。
  说书人都是虚构的故事,姐姐说的都是真实历史,居然比虚构的故事还曲折离奇。
  周王府在建文朝削藩的时候,因周王妃冯氏生的嫡次子朱有燻嫉妒亲大哥、周王世子朱有炖的爵位,在李景隆的诱导下,污蔑父亲和大哥谋反,周王府由此除爵,贬为庶人,圈禁凤阳。朱有燻如愿以偿得到了周王的爵位。
  风水轮流转,朱有燻得意没几年,永乐帝打到了京城,救了亲弟弟一家子,恢复名誉和爵位,本来打算把朱有燻这个不孝逆子下狱,逐出皇族,贬为庶人,但是周王夫妻作为父母,终究不忍心二儿子落得此等下场,遂向永乐帝求情,原谅朱有燻年幼无知,被李景隆所引诱,做下污蔑父兄的恶事。
  永乐帝只有周王一个亲弟弟,母妃死的早,少年时期是“宠弟狂魔”,不会拒绝弟弟的要求。无奈之下,放过了朱有燻,又怕他再惹事,引得弟弟伤心,就将他封在了云南大理,眼不见心不烦。
  周王夫妻都健在,故,整个周王府,除了汝南王朱有燻搬到大理去了之外,其余十四房儿子们都带着妻室儿女住在王府,尚未分家,再加上尚未出嫁的几个郡主,周王府人丁兴旺,很是热闹,简直是大家族生活标本似的存在。
  阿雷以前都在单纯的坏境下生活,每天的生活都波澜不惊,每天都在重复,昨天和今天没啥不同。一进周王府上学,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才晓得啥叫一样米养百样人。
  那么多新鲜的面孔,单是搞清楚谁是谁、出自那房人,就要费不少时间,何况每一张面孔下还藏着多张脸,随时切换,阿雷觉得复杂又新奇,就像解谜似的,每一天上学都充满期待,这种新鲜感迅速冲淡了她失去玩伴朱瞻基和父亲胡荣的悲伤,她恢复了活力,学会向前看了。
  对此,胡善围即高兴,又迷惑不解。
  高兴的是女儿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下学回来总是找她问东问西,求知(八卦)欲高涨,不再沉浸于悲伤之中,母女沟通更畅快了。
  疑惑的是她和沐春夫妻两个前半生努力逃脱名利场,寻求闲适安静、今天就晓得明日会做什么、舒舒服服的消磨时光,追求一成不变的生活,觉得这样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可是女儿不这么认为,她完全和他们夫妻是反着来的。
  阿雷要新鲜、要刺激、喜欢挑战、宁可栽倒再爬起来,也想继续探索未知的领域,她充满了好奇心,她所追求,往往是胡善围和沐春所逃离的。
  起初,春围夫妇每日接送女儿去周王府读书,约过了一个月,阿雷不耐烦了,要自己骑马上学,不许姐姐姐夫送,最多只许护卫远远的跟着。
  昆明各族云集,民风豪放,土官的女儿或者朝廷流官的闺秀也可以抛头露面上街。
  阿雷一走,“空巢中年人”沐春在家里焦虑不安,“看这天色,好像要下雨,唉,好好的马车不坐,嫌弃太闷,非要骑马,被淋湿了怎么办?”
  “城里那么吵,万一谁家商铺开业放鞭炮,惊了阿雷的马怎么办……”
  胡善围刚开始还能装作淡定,后来被沐春的想象力弄得越发焦虑起来,拍案而起,“你能不能闭嘴?你慌就慌,说得我也跟着慌,咱们这样在家里大眼瞪小眼有个屁用。”
  情急之下,胡善围都说起了脏话。沐春唾面自干,一拍脑门,“你批评的对,我们乔装打扮,远远的跟踪不就行了,比在家里干着急强。”
  夫妻两个一拍即合,化妆成纳西族夫妇进了昆明城,在周王府外头等女儿放学。
  两人在茶楼里等,相视苦笑,“想不到你我有今天。”
  一个两朝尚宫,一个已经封神的国公爷,当了父母,立刻归于平凡。俗世夫妻有的焦虑担心,他们一个都不少。
  沐春心疼女儿,“我以前觉得凭你我的本事,能够护得阿雷永远天真。现在想想,这其实是你我私心,孩子要长大,我们陪不了她一辈子,谁都不能永远天真。”
  胡善围也有所感,“当年父亲估计和我此刻的感受一样,父亲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为我说一门好亲事,把我托付给另一个男人手中保护起来,我不想走父亲的老路,授之于鱼不如授人以渔,还是得自己学会安身立命的本事。”
  春围夫妇当起了“陪读”,不到一个月,不晓得为何行踪露陷,阿雷大发雷霆,勒令他们不得再跟踪了,只得作罢。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