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大独裁者报告 > 第三百八十三章 宫廷风云
  咸丰终于倒下了,在风云变幻之中,在北伐的声声呐喊之中,咸丰皇帝那脆弱的身子,再也无法支撑起大清这座江山,倒下了!
  懿贵妃一直侍侯在外面,她虽然得到皇帝宠幸,但终究只是一个嫔妃,在皇上就快归去的时候,若没有皇上召见,就只能皇后服侍在一边。
  就在这个时候,皇帝身边的小太监匆匆奔了进来,就在院子里一站,高声传旨:“万岁爷急召懿贵妃!”说完才跪下请安,又说:“请懿贵妃赶紧去吧!怕是万岁爷有要紧话说。”
  “喔!”懿贵妃又惊又喜,问道:“万岁爷此刻怎么样?”
  “此刻人是好的。只怕......”小太监欲言又止:“奴才不敢说。”
  懿贵妃知道,皇帝此一刻是“回光返照”。
  时机万分珍贵,不敢怠慢,随即赶到了烟波致爽殿。御前大臣都在殿外,站得远远地,一看这情形,就知道皇后在东暖阁。小太监打了帘子,一眼望去,果然皇后正跪在御榻前,懿贵妃进了门,随即也跪在皇后身后。
  “这个给你!”皇帝气息微弱地说,伸出颤巍巍的一只手,把一个蜀锦小囊,递给皇后。懿贵妃知道,那是乾隆朝传下来,皇帝常佩在身边的一枚长方小玉印,上面刻的阳文“御赏”二字。
  皇后双手接了过来,强忍着眼泪说了句:“给皇上谢恩。”
  “兰儿呢?”
  “在这里。”皇后把身子偏着,向懿贵妃努一努嘴,示意她答应,同时跪到前面来。
  “兰儿在!”懿贵妃站了起来,顺手拿着拜垫,跪向前面,双手抚着御榻,把头低了下去,鼻子里息率息率在作响。
  皇帝缓缓地转过脸来,看了她一下,又把视线移开,他那失神的眼中,忽然有了异样复杂的表情,是追忆往日和感叹眼前的综合,不辨其为爱为恨,为恩为怨?
  “唉!”皇帝的声音不但低微,而且也似乎哑了,“我不知道跟你说些什么好。”
  听得这一句话,懿贵妃哭了出来,哭声中有委屈,就这时,皇帝伸手到枕下摸索着,抖颤乏力,好久都摸不着什么东西。于是,皇后站了起来,俯首枕边,低声问道:“皇上要什么?”
  “‘同道堂’的那颗印。”
  皇后探手到枕下,一摸就摸出来了,交到皇帝手里,他捏了一下,又塞回皇后手里。“给兰儿!”
  这一下,懿贵妃的刚低下去的哭声,突然又高了起来,就象多年打入冷宫,忽闻传旨召幸一样,悲喜激动,万千感慨,一齐化作热泪......
  ......
  皇上已经一点动静都没有了,肃顺点了根安息香,凑到皇帝鼻孔下,去试探可还有呼吸?那支香依旧笔直的一道烟,丝毫看不出有鼻息的影响,肃顺便探手到皇帝胸前,一摸已经冰凉,随即双泪直流,一顿足痛哭失声。
  殿里殿外,上上下下,早就把自己沉浸在凄凄惨惨的情绪里,蓄势已久,肃顺哭这一声,就象放了一个号炮,顿时齐声响应,号哭震天。
  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日,咸丰皇帝驾崩。遗命以皇长子载淳继位,并派怡亲王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总共八人,“赞襄一切政务”。
  又给皇后和懿贵妃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她们相互牵制。
  咸丰帝死后,皇子载淳即位,定年号“祺祥”。懿贵妃与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并尊为皇太后,是东西两太后。
  咸丰,爱新觉罗.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七位皇帝,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生于北京圆明园之澄静斋,为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这位大清朝的皇帝贪女色、贪丝竹、贪美酒、贪鸦,一生也颇为不顺。在他登基的第一年,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
  次后,在太平天国起义刚刚有所缓解的时候,又忽然发生了张震独立、两湖独立,尤其是张震之军政府的成立,等于给了摇摇欲坠的满清王朝最致命的一击!
  在突如其来的百战军北伐面前,咸丰皇帝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刺激,轰然倒塌,就好像即将如他一般倒塌的大庆王朝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说咸丰皇帝是被生生吓死的也不为过。
  北伐,北伐!!
  这是对满清王朝最沉重的打击,是将这个腐朽的政权彻底扫进垃圾堆的开始。
  咸丰死了,他的儿子继位了,是为同治帝,可是这个幼小的皇帝上台,却并不代表着大清就太平了,就安然无事了,相反,更大的风雨也在同治帝登基的那一天就即将爆发......
  老皇帝死了,新皇帝来了,可是摆在大清君臣面前的,却是如何应对百战军的北伐。
  在各线战场,百战军势如破竹,山东等地接连传来清军败报,在百战军强势的攻击面前,清军根本不堪一击。
  “臣以为,当召各地勤王之师,保卫京城,剿灭发匪!”做为八大顾命大臣之一,恭恭敬敬地对着自己非常尊敬的慈安太后说道:
  “反贼虽然势大,但当年发匪北犯之时亦如同此,不必过于惊慌,只要阻挡住了反贼攻势,臣以为什么都好办了!”
  肃顺一说话,边上几个肃顺的亲信都连连称是,这个时候帘慈禧太后,也就是当年的懿贵妃开口说道:
  “不如议和.......”
  “议和?断然不行!”还没有等慈禧太后说完,肃顺已经打断了西太后的话:“我大清立国到了今天,哪有和反贼议和的道理?此事有损我大清国威,请太后今后提也休提!”
  阴冷的神色从慈禧太后的脸上一扫而过,但却很快又恢复了平静。现在肃顺势大,并不是自己能够招惹的。
  之前在咸丰死后,两人已经有过两次交锋,第一次是肃顺赢了。两宫并尊,却非同日,懿贵太妃毕竟晚了一日才得封为太后。因为住在烟波致爽殿西暖阁,很自然地被称为“西太后”,有时简称为“西边”,或者“西面的”。这样,另一位太后就应该是“东太后”,但臣下在背后谈到,却很少带出“东”字来,两宫高下先后之分,在这些地方表现得清清楚楚。
  次后东西两宫提出以钤印作为谕旨曾经过目的凭证的办法时,肃顺表示,两位太后只能钤印,不能更易谕旨的内容,而且各衙门所上奏折,不先呈览。要照这样子办,两宫听政,有名无实,西太后坚持不可,于是,第二个回合是肃顺输了。
  肃顺始终不相信西太后有什么了不起的才具,能够治理大政,所以虽然输了,并不以为意,你要看就看,你要改就改,看你能搞出什么花样来!
  西太后当然也有自知之明,不会自作聪明,胡出主意,因此表面不仅相安无事,甚至可说是意见颇为融洽的,以至于连站在恭亲王这面,或者深恐肃顺专擅,紊乱朝政的人,也不得不说一句:“长此以往,未始不佳。”
  肃顺的地位看来相当稳固的了!因此原在观望风色的人,态度开始改变,逐渐逐渐地向肃顺靠近了。自然,离恭亲王却是越来越远了。
  只有西太后知道,肃顺的地位并未稳固。迁入烟波致爽殿的第一天,西太后就向东太后建议,应该正式改为“垂帘”的体制。冲人在位,太后垂帘,史不绝书,可是在清朝绝无此传统,因此,谨慎的东太后,反对此议,她的理由是:
  “外头有人说,如今的体制,是‘垂帘辅政,兼而有之’,这样子不也很好吗?”
  “现在是刚起头,肃顺的形迹不敢太露,日子长了,姐姐,你看着吧!”从御口亲封太后之日起,两宫正式以姊妹相称了。
  东太后的口才不及“妹妹”,只有一个办法:“慢慢儿再说吧!”
  慈安太后目前还是信任肃顺的,见到肃顺坚持要和反贼打到底,一个妇道人家,虽然贵为太后,可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准了。
  边上恭亲王张了张嘴想要说话,可又把话咽了回去。
  其实在皇帝驾崩之前,自己和肃顺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深了,当皇帝驾崩之后,两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势同水火。
  用兵的事定了,又商量起了新皇帝年号的问题来。
  肃顺只把脸对准了慈安太后:“皇帝的年号,奴才几个共同商酌,定了‘祺祥’两个字。”说着,他把正楷写了“祺祥”二字的纸条,放在御案上面。
  西太后眼睛朝那看了看,略显惊异地问道:“大行皇帝大丧还没有办,似乎不用那么急罢?”
  “回太后的话,这有个缘故。”肃顺从容答道:“如今官钱票不值钱,银价飞涨,升斗小民,全是叫苦连天。奴才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官钱票不是不值钱吗?咱们就不用票子,用现钱。那一来,银价马上可以回平,银价回平,物价一定往下掉,物价一掉,人心自然就安定了。”
  “不错!”难得开口的东太后,不由得赞了一声:“这话不错!”
  西太后看了她一眼,徐徐说道:“话是不错。可是,就沙壳子的小钱,也得拿铜来铸啊!那儿来啊?”
  “奴才已经有准备。派人到各地采办去了。”
  “我们怎么不知道?”西太后的脸色不好看了。
  “这是户部照例的公事。”肃顺的语气也很硬:“不必请旨。”
  西太后见驳不倒他,只好忍一口气:“各地采办,眼下反贼闹的厉害,路上又不平静,能有多少铜运来?只怕无济于事!”
  “太后说的是。”肃顺紧接着这一句相当有礼貌的话,随即话锋又是一变:“可是太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现在京里不是没有铜钱,无非有钱的人藏着不肯拿出来!只要新钱一出,他们那奇货可居四个字就谈不上了,自然而然的,市面上的铜钱就会多了。这是一计而已。”
  “这一计要是叫人识破了呢?”
  “那怎么会?”肃顺摇着头说:“谁也不知户部采办了多少铜?没有人摸得清底细,倘或真的有这么一回事,必是有人泄漏机密,坏了朝廷的大计,奴才一定指名参奏,请旨正法!”
  看他如此懔然的神色,表现出一片公忠体国的心情,连西太后也有些动容,“我这算明白了!”她点点头说:“你要想把年号早早定下来,就是为了好铸新钱。是这个意思吗?”
  “是!等年号一定,马上就可以动手敲铸,奴才的意思,要铸分量足的大钱,称为‘祺祥重宝’,这才能取信于民。”
  “慢着!”西太后挥一挥手,打断他的话问:“祺祥’两个字,怎么讲?”
  “就是吉祥的意思。”
  “嗯!”西太后微微抬头,用一双生威的凤眼,看遍了顾命八臣,然后问道:“改元是件大事!年号是怎么来的?可也是象上尊谥那样子,由军机会同内阁拟好了多少个,由朱笔圈定?”
  这一问,包括肃顺在内,一时都愣住了!他们都没想到西太后居然对朝章典故,颇有了解,于是领班的载垣,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一声:“是!”
  西太后没有说什么,只死盯了肃顺一眼,把放在御案上,写着“祺祥”二字的纸条,用一只纤长的食指揿着,往外推了开去。
  这个软钉子碰得不小,肃顺有些急了,“启奏太后,奴才几个,商量了好久,才定了这两个字,其中有个说法儿。”说到这里,他回头望着匡源:“你把这两个字的出典,奏上两位太后。”
  匡源不象肃顺那样随便,先跪了下来,然后开口说道:“‘祺祥’二字,出自《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
  似乎总是肃顺这些人话说的有道理,肃顺在那侃侃而谈,先是说什么确定年号的重要性,接着说到他自己身上,讲了许多职掌度支,应付军费国用的难处。他说他曾奉先帝面谕:“务必量入为出。”为了遵行旨意,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索,因而挨了许多骂,受了许多气,真是道不完的委屈。但是,他表示他不在乎,只记着古人的两句话: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显然的,这些话多少是为现在上坐的太后,从前的懿贵妃而发,东太后颇有不安,等发完了牢骚,又发议论......
  说了半天,两宫太后无奈,只得依了肃顺这些顾命大臣的“请求”,准了先确定年号的事。
  等顾命八大臣退出以后,慈禧立刻向东太后说了她的感想:“看他那个目中无人的样子,飞扬浮躁,简直就没有人臣之礼。满口‘咱们、咱们’的,把咱们姐儿俩,当什么人看了?”
  东太后默然。她想替肃顺辩护两句,但实在找不出理由来说。
  “象今天这个样子,他说什么,咱们便得依什么,连个斟酌的余地都没有。姐姐,你说,大清的天下,到底是谁的天下?”
  “这......”东太后不能不说话了,“肃六就是太张狂了一点儿,要说他有什么叛逆的心思,可是没有的事。”
  听口风如此,西太后见机,不再作声,心里却不免忧虑。看东太后始终还有回护肃顺的意思,显得有些优柔寡断,倘或到了紧要关头,必须下重手的那一刻,她忽然起了不忍之心,那就大糟特糟了!
  在西太后看,肃顺是一条毒蛇,非打在他致命的“七寸”上不可,稍一犹豫,容他回身反噬,必将大受其害。
  不过她也知道,东太后回护肃顺,实在也有回护她的意思在内,怕真个闹决裂了,她会斗不过肃顺。这是好意,却难接受。肃顺是一定斗得过的,只要上下同心,把力量加在一起,一拳收功,这番道理,得要找个机会,好好跟东太后谈一谈。
  所谓机会,是要等肃顺做错了什么事,或者说错了话,东太后对他不满的时候,那样借势着力,进言才能动听。
  肃顺是一定要把他除掉的,不然放着肃顺在自己面前,就绝对没有自己的好果子吃,可是怎么斗却必须大费周折。
  朝里的大臣十有八九都是肃顺的人,那顾命八大臣又都团结得很,想光凭自己和东太后两个人的力量扳倒肃顺,未免有些困难。
  这个时候慈禧忽然想到了一个人,恭亲王!是啊,肃顺也根本没有把恭亲王放在眼里,在肃顺看来恭亲王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仅此而已。
  可是,恭亲王不管怎么说终究还是大行皇帝的亲弟弟,恭亲王在朝里也有自己的势力,尤其是那支在两湖才灭了曾国藩的满清新军。
  想到恭亲王和他一手栽培起来的那支满清新军,慈禧的眼睛忽然亮了起来。在这个世上什么才是最中的?手里掌握着一支军队!
  这点,恭亲王有!只要恭亲王能够站在自己这边,那什么事情都好办了,可是,恭亲王又真的能够站到自己的这一边吗......(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