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翻页 夜间
PO18文学 > 综合其它 > 桓容 > 第446节
  “本以为官家登基,赶走了鲜卑和氐人,能有几天好日子过,哪里想到……”
  “归根到底,是青州刺使掀起兵祸!”
  “这话不对。”一名常往县城走动,帮村民市卖山货的汉子皱眉反驳。
  “哪里不对?”众人怀疑。
  “我听说,是天子让人杀了唐氏全族,连祠堂都被铲平。”汉子说话时,留意众人神情,见到预料中的表现,不免暗自得意,“这可是连祖宗都不放过!换成是你,会不会抄起刀子拼命?”
  众人互相看看,既有震惊又有几分不信。
  “不会吧?”有人迟疑道。
  “哪里不会。”汉子嗤了一声,“有商人往并州市药材,当地人都在说,唐氏一族被灭很有蹊跷。说是为清除疫病,可除疫烧屋就罢,需要平人祠堂?”
  汉子言之凿凿,众人神情震动,不信之色少去许多。
  “说到底,青州刺使是降将,在并州的根基太深,早晚都会有这一遭。”
  “不奇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前朝见的还少吗?”又一人接话道。
  “说是这样说,也要看看情况。南边的桓汉一日比一日强盛,长安的朝廷却如此行事,当真是……”汉子摇摇头,叹息一声,没有继续向下说。
  提到桓汉,众人都好奇起来。
  “听说南边今年丰收,南边的天子还祭郊……”
  比起造反平叛,众人明显对南地的丰收更感兴趣。话题虽然转开,汉子之言已深植脑海,再也挥之不去。
  一传十十传百,随传言不断扩散,秦策的雄主形象轰然倒塌。
  杀人不过头点地。
  罪大恶极不过是法场偿命,无论如何不该惊动先人。遑论唐公洛并无切实罪状,何故竟被铲平祠堂。
  世人敬奉祖先,唐公洛遭遇的一切,如何不使人同情。长安斥其为叛逆,狼子野心,民间却多有同情之语。
  杀亲之仇不共戴天,唐氏遭此大难,唐公洛起兵自立,实是情有可原。
  情况持续发酵,唐公洛摇身一变,不再是起兵的叛逆,反而成了悲情英雄。同朝廷大军交战时,许多并州青壮赶来,青州当地的百姓也拿起武器随之作战。
  大军和叛军旗鼓相当,战况很快陷入胶着。
  青州之事带起连锁效应,驻扎在并州和幽州的降将竟也陆续起兵,一起反了。
  众将虽反,心中却都明镜一般,始终提防着北边的胡人。即便战事起来,也不会让后者有机可趁。
  秦策接到奏报,不得不下旨调动平州兵,并派人往朔方城,召秦璟南下平叛。
  消息传到建康,桓容震惊良久,抬头看向老神在在的贾秉,开口问道:“并州和幽州之事,秉之可知晓?”
  贾秉笑着颔首。
  “回陛下,臣知。”
  “可是秉之着人推动?”
  “回陛下,略有。”
  桓容登时无语。
  早知这位放火的功力非同一般,可几年下来,明显更上一层楼。
  他是该表示赞赏,还是尝试劝说这位,好歹收敛一些?
  果然还是该赞赏……吧?
  第二百八十五章 出兵
  太元六年,元月
  南地庆贺新岁, 建康城内人声欢腾, 爆竹声声。
  秦淮河上, 商船不见踪影,游船画舫首尾相连, 乐声在河上流淌,彩裙的舞者在船头飞旋。
  有身姿轻盈的少女一跃而起,彩帛如双翼展开, 恰如振翅而起的彩凤。
  “好!”
  人群大声叫好, 无论士族还是庶人, 此时此刻,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
  相比之下, 北地虽有节日气氛, 却远不及南地欢闹。即便是长安城内, 也因青、并、幽三州谋反之事, 长久笼罩一层阴云,迟迟未能散去。
  光明殿中, 宫宴一如往常。
  鼓声隆隆, 乐声绕梁。歌者声音清脆, 舞者身姿娇柔。
  乐声中, 群臣献礼敬寿酒, 贺天子千秋。
  本该是欢庆新年的宴会,众人脸上却不见喜意,反而莫名带着一股压抑。
  究其原因, 高坐上首的天子始终面沉似水,殿下的文臣武将又如何能高兴起来。
  宫宴从压抑中开始,在压抑中结束。
  宴毕,群臣陆续退出光明殿,站在石阶下,回首望去,不下十余人蹙紧眉心,心中忐忑不安。
  “官家这般表现,是在忧心青州?”
  “何止青州,冀州和并州也反了,至今未能剿平。粮税减免,商税有限,粮食本就不足,国库捉襟见肘,官家岂能不忧心。”
  “还有城内那些传言,实在是……唉!”
  唐公洛谋反的因由,满朝皆知。
  秦策被架到火堆上,一世英明扫地。纵然没有被指为暴君、昏君,实际上也差不了多少。
  当初动手的几家,如今都是偃旗息鼓,不敢在御前造次。每次朝会之上,面对秦策杀人的目光,无不是低头不言,仿佛成了木雕石像。
  满朝文武看在眼里,感觉格外复杂。
  厌恶、唏嘘皆有,但无一人出面说情,更不会找借口为这几家的恶行开脱。
  原因很简单,要报复唐公洛有千百种办法,千不该万不该,不该灭其亲族、毁其祠堂。
  这样的行事超越底线,真相揭开,自然会受人唾骂。
  满朝上下有一个算一个,都在有意无意的疏远几家,甚至连姻亲旧友也不原来往,唯恐担上干系。
  宴会结束后,秦策在殿中独坐片刻,饮过醒酒汤,起驾前往椒房殿。
  按照规矩,元月宫宴后,帝后理当同寝。
  不料想,刘皇后压根不见他,连面子都不愿意做。刘淑妃站在殿门前,笑盈盈福身,借口皇后旧疾复发,自己也要在身前照料,请秦策移步九华殿。
  见秦策皱眉,面色变得阴沉,刘淑妃丝毫不以为意,更无半点畏惧。笑容不变,声音一如往日娇柔。
  “陛下为国事操劳,难得有闲,自然该让知情知趣的女郎伴驾。”
  话说得堵心,秦策却偏偏不能动怒。到头来,只能强压下怒火,沉声言道,待元日之后,延请良医入宫为刘皇后诊脉。
  “谢陛下。”刘淑妃笑着应下,目送秦策转身离开,看方向,九成是往光明殿。
  “关门吧。”刘淑妃直起身,长袖轻轻振动,如羽毛般轻轻覆在身侧,“今夜不会有人再来。”
  “诺!”
  宦者恭声应诺,从两侧合拢殿门。
  伴着门轴的吱嘎声,木门合拢。
  一声钝响,殿前重归寂静。
  刘淑妃走过宫道,踏上回廊,身侧槅窗雕刻有瑞兽珍禽,姿态威严,色彩鲜活,漫天星辉之下,似随时能咆哮而起,腾云而出。
  内殿中,刘皇后斜倚在榻前,蔽髻已被宫婢解下,长发如瀑,仅用一条绢布轻束。长裙铺展开来,如水波流淌。裙摆的金线绣纹在灯光中闪烁,让人移不开双眼。
  听到声响,刘皇后抬起头,不出意外,只看到刘淑妃一人。
  “打发走了?”刘皇后问道。
  “阿姊料事如神。”刘淑妃浅笑。
  刘皇后摇摇头,哼了一声,道:“他还要让阿峥几个办事,这个时候岂会动怒。且看吧,不出三日,他会再来椒房殿。九华殿和兰林殿中的美人,怕是要被冷落一段时日。”
  刘淑妃笑着快行两步,坐到刘皇后身边。探头看一眼刘皇后手中的绢布,问道:“郎君信中都写了什么?”
  “朔方城事了,半月后南下。”
  “郎君真要奉旨平叛?”刘淑妃蹙眉道。
  唐氏驱逐被屠,祠堂被铲平焚毁,如今已是人尽皆知。
  对唐公洛造反,世间多有同情之语。青州百姓更是拥其为王,不惜同朝廷大军对抗。
  秦璟带兵南下,无论是胜是败,声名都将受损。
  如果他杀了唐公洛,之前指责秦策的声音,怕会一股脑移到他的身上。
  这招祸水东引,秦策玩得无比顺手。
  既能平息叛乱,又能趁机压制声名鹊起的儿子,可谓是一举两得。如果他再心狠些,平叛之后上演一出好戏,以亲子做踏脚石,或许还能赢回几分民心。
  “阿姊,郎君一定要去青州?”
  明白刘淑妃的担心,刘皇后叹息一声,抬手令宦者和宫婢退下。
  “圣旨已下,传旨的朝官抵达朔方,阿峥无论如何不能在明面上抗旨。”
  之前秦璟在草原,传旨的官员找不到,自然不能论罪。如今驻兵朔方城,想找借口就不是那么容易。
  “依官家之意,郎君必会陷入险境。”刘淑妃继续道,“胜无功,败有过。阿姊,岂能看郎君陷入这般境地?”
  “阿妹放心,阿峥不是无谋之人。”刘皇后拉过刘淑妃的手,轻轻拍了拍。
  “阿姊的意思是?”
  “计划再周详,也要看动手的是谁。”刘皇后话说得隐晦,刘淑妃却是一点就通。
  “阿姊是说,郎君已有对策?”
  “然。”刘皇后点点头,“阿峥信中让我放心,他不会莽撞行事。至于如何做,信中没有明言。不过,以阿峥往日行事,没有七成以上的把握,断不会道出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