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翻页 夜间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987章 番外破除迷信任重道远
  随着秋季来临,按照西方的历法来算,应该快到“天蝎座”的时候了吧。
  按照东方的历法,也过了“心宿当空”的时节。
  或许朝中还有个别对数学物理很感兴趣的臣子、级别也得够高,会记得十六年前、刘备北伐破长安那年,怀帝刘协糟了李傕郭汜内战之乱,丢了长安逃到弘农躲避战火。
  便是在刘协逃到弘农后的那年九月,天象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巨凶之兆,当时的卫将军袁术还派阎象进京,谴责皇帝失德、让刘协按照他的意思调整对各方诸侯的态度。
  不过,那场闹剧最后被诸葛亮化解了,诸葛亮还拿出了“太阳系黄道仪”,在御前展示,证明了这是有天文规律可循的,跟灾异屁关系没有。
  当时诸葛亮推算过,“荧惑守心”的出现规律无非就两条:
  正常情况下,每十六年出现一轮。但连续两三轮后,可能会出现半轮或者比半轮再酌情增减一两年的跳变。跳变之后,又能进入十六年出现一次的规律,维持一段周期。
  这个说法也是被认可了的。刘协也是在那时候,下令彻底清算董仲舒的部分邪说、把《春秋繁露》废了,还平了长安城里的下马陵。
  这事儿对儒林影响很大,当时很多人都知道。
  无奈天下大部分身居高位的朝臣,都对数学不感兴趣,所以个中细节也没深究。十几年过去,便有些淡忘了。
  后来李素让刘备实施了科举制后,倒是有越来越多的“明算科”考生,以及需要综合考全科的“茂才科”官员,逐步入仕。
  这批人是比较讲科学,也懂点数学物理常识的。但问题是这些官员踏上仕途最多也就十二三年,还没走到卿相高层,所以影响不了朝廷主流舆论。
  爬的最快的那批,也就是入仕十年、做到各部里的令郎中级别,也就是相当于后世厅局级。能做到侍郎也就是部级副职的,更是全国范围内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更何况,哪怕是科举官员,还有另外三个科目的参考举子,是完全不需要学数学的。
  所以哪怕未来科举官占据朝廷主流,从人数上来说,依然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官员,可能不懂数学。
  这个问题不是一代人解决的了的,李素也只能是循序渐进。等朝中“靠数学成绩优势赢得了官场竞争优势”的人才比例提升到一定程度,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团合力,才能继续强推数学在科举中的分量。
  这些问题扯远了,暂且按下不表。
  单说这年秋末时分,农历九月(对应公历十月底、天蝎座),就在心宿即将沉入黄道面地平线之前,令人畏惧的“荧惑守心”巨凶之兆,果然再次出现了。
  偏偏,诸葛亮还没赶回中原。
  他因为躲避夏末初秋台风季的关系,大约这时候才刚从曰本启航不久呢。要回到雒阳,再快也得一个多月时间。
  太史令、灵台令这套系统的官员,倒是多多少少学过诸葛亮的学说,也知道“荧惑守心”应该是有科学规律的。
  但无奈人心不齐,而且这种情况,自194年长安大乱以后,十六年里确实是第一次出现,很多太史和灵台官员依然不敢乱下判断。
  更重要的是,当年刘协的很多政令,也只是一时起到了效果,强行推行了下去。后来,因为刘协后续两年的遭遇、越混越惨,很多迷信之人,包裹朝中官员,回过味儿来之后,心中都生出了这么一个念头:
  怀帝当年说荧惑守心不是巨凶,就算真有“科学规律”,可他也确实是在那一年失德、丢了长安、还导致长安被李郭屠戮。
  还有上天震怒降了地震震塌长安城墙、震得汉水龙脉重归关中、帮助了今上攻杀逆贼。
  从结果来看,那一年的遭遇对刘协确实是“巨凶”啊。
  就算有对所谓的“真命天子不凶”的科学结论,那也只是对当时的刘备不凶、对即将崛起的真命天子不凶,不代表对即将过气失势的丢天命之人不凶。
  谁让刘备当初北伐长安时,也确实用了一些神神叨叨的手段,不是地震就是先知先觉开挂,这些迹象,都让一部分本该相信科学的人,产生了动摇。
  李素这种好处全都要的行径。就好比后世逼站上某些道长,口口声声说“要相信科学、这个世界上没有轻功”,结果说完后就从悬崖上三级跳下去了。
  自己不以身作则,怪谁呢。
  太史与灵台系统内的官员,有一些还是比较尽忠职守的,在观察到了荧惑守心后,直接上报了皇帝,并且请求皇帝指示,是否要严格对外保密——
  因为汉代毕竟大多数普通人文化水平还不行,大老粗们你就是让他夜观星象他也观不懂啊。别说文盲了,就算是官员读书人,九成九也是看不懂天象的,
  所以皇帝如果严令封锁消息,自己不说,或许也就没人知道这个灾异的发生了。
  但刘备不敢赌,所以一时没有明确批示,也不想留下把柄。他打算暂时观察一下民间动静,看看民间是否真的没注意到这事儿。
  李素也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事儿,但他只是从科学的角度安慰刘备,并且也没有否认刘备的冷处理办法。
  然而,就在这个时间差里,太史和灵台系统里,居然就有官员立场动摇,偷偷把这方面的消息,匿名对外界官僚透露。
  结果天下世家豪强本来就有一些不满于朝廷打算大兴土木、穷兵黩武、超发抄引国债。
  毕竟有识之士还是看得出来的,皇帝之前提了很多新的变法,后来以“暂时筹够钱”了选择收手、不再强力推进。
  但这摆明了只是一时的妥协,等皇帝腾出手来,对外立威之后,迟早还是要磨刀霍霍深化变法的。
  所以,能抓住机会给皇帝添堵,哪能不仗义执言?
  一时之间,朝中有数十名京官、还有各界累计上千名读书人,包括举人和太学生,上书言事、公车诣阙。
  言辞凿凿,都是直指“天降灾异,如同秦始皇三十六年,先汉成帝驾崩、王莽进位大司马之年,及怀帝失长安之年,唯陛下慎之”。
  里里外外,都是让刘备轻徭薄赋、停止大兴土木、不要图谋对外用兵、改革政治。
  闹得刚刚准备隆重办一把五十大寿的刘备,非常不爽。
  刘备本来就是一个不拘小节、大事清楚私生活随便的家伙。他对于治国理政还是很开明听得进意见的,但生活上早就已经贪图享乐。
  原本为了五十大寿,刘备搞了很多天下各州的奇珍异宝、饮食器用享乐之物,
  还特地让李素和诸葛亮、甘宁、周瑜、步骘进贡了很多早年中原所无、近年来刚刚在三韩、扶桑、虾夷、流鬼、林邑、扶南等地弄到的海外禽兽、植物,无论是拿来观赏的还是可以吃的,统统献上来在雒阳宫中陈列、圈养、送膳。
  现在寿辰都快到了,整这么一出扫兴的,刘备简直抓狂,直接就想抓人、把那些妖言惑众的家伙杀了。
  李素还算冷静,不过这事儿他也没打算花太多精力劝。主要是他的思想和灵魂毕竟更为现代,他也痛恨封建迷信。
  哪怕那些上书诣阙的人,有些确实是老生常谈出于好心保守,但这些家伙不信科学,李素何必花自己的人情救他们?总该付出点代价。
  不过,终究是这事儿涉及到的人太多,天下议论纷纷,不可能都严惩。
  最后,还是司空鲁肃、民部尚书顾雍这些稳重派立谏皇帝慎刑,不可扩大打击,最多只该惩办首恶、对于被骗的普通官员则应该惩前毖后、给他们悔过自新的机会。
  刘备这才借坡下驴,让法正彻查了这个大案,最后一统交叉审讯、攀咬、隔离防止串供,
  在半个月之内,揪出了两三个最初对外散播天象的灵台官员、小吏,还有几个明显是恶意组织舆论的朝臣、世家。
  法正在刘备授意下,把这几十个人先收监,其中罪恶最明显的,处置了大辟之刑,但也是暂时先收监,留到冬天再复核、处刑。
  这个时代并没有什么“斩立决斩监候”的判决,一般约定俗成秋后问斩,也就是到了秋末秋收结束之后,找个时间杀了完事。
  刘备和法正这次不敢立刻乱杀,也是怕激起其他人更多的风言风语,不利于朝廷稳定。所以存了一个心思:
  一方面,刘备从李素处听说了诸葛亮擅长破除封建迷信,当初测算天象运行自然规律的都是诸葛亮,所以刘备也想等诸葛亮本人到了、了解情况后,更好地反驳反对派。
  这个过程中,刘备也是难得无奈地吐槽了李素几句:
  贤弟你作为教出阿亮的师傅,怎么这么不给力?阿亮在算学物理天文方面,都胜过你了!他都会算的东西,你居然只会大而化之说个笼统的概念、不会具体运算?这青出于蓝有点严重啊!要是贤弟有阿亮的算力,朕今日何至于苦苦等待阿亮来救场子!
  李素对此也是很无奈,他都穿越过来二十三年了,对数理化能知道一些系统概念就不错了,还指望他亲自实操科研细节?确实不可能嘛。
  这个抱怨也只能忍了。
  刘备考量的另一方面,则是他自己也是稍稍有点心虚,总觉得自己五十大寿这年是不是过不安稳了,所以想低调一点,积点德,先把这个秋冬熬过去。
  所以,哪怕说是对那些蛊惑人心的罪人要秋后问斩,实际上刘备心里想的是“再拖一拖,甚至拖过来年正月,上元节,证明今年确实没有大凶发生,对这个天象的灾异解释确实是假的”,然后再杀也不迟嘛。
  到时候,那些迷信之人也该彻底悔悟了,意识到天象跟人间的吉凶没关系,已经被事实铁证证明了。
  李素对刘备的这个心态,也算是看在眼里,但他也不强行反驳。
  他知道破除迷信之路任重道远,总得让天下人明明白白见识一次“今年确实发生了荧惑守心,但也确实没有任何对统治不利的灾祸发生”,一切才真正有说服力。
  十六年前刘协不争气,今天刘备才得亲自来争这口气,提供第一份确凿无疑的事实论据。
  一切就这样高高举起、暂时轻轻放下,判决完之后,也没严格执行,先和稀泥拖着。
  那些被判了大罪的官员和举人、世家子弟,甚至在牢里都还有好吃好喝,皇帝都没打算在行刑前最后几个月虐待他们。
  那些人心里一开始恐惧、幻想外面的人被犯众怒声援他们。后来发现待遇还行,心中也都纷纷琢磨“皇帝是不是有可能也心虚,最后还是会赦免他们”,这才放了心,在牢里也不闹事,只想先静观其变。
  双方都在等。
  时间很快到了十一月份,诸葛亮也总算回到了雒阳。
  这时,刘备的五十大寿也过完了,不过过得不是很隆重排场。
  刘备没什么心情宴请百官、普天同庆。最后也缩小了宴会规模,只是给所有朝臣官吏放假五天,同时请侍郎以上的心腹旧臣一起喝酒、看歌舞、吃新鲜没见过的海外吃食、再观赏海外运来的珍禽异兽,然后就算完事了。
  得知诸葛亮归来,刘备第一时间抽空接见了他,非常关切地问了诸葛亮天象灾异的原理、反驳依据。
  诸葛亮当然是对答如流,他出于对李师的信任,对“天象与灾异无关”这一信念的坚持,简直比李素本人都更加坚定,所以条分缕析地帮刘备化解了担忧。
  刘备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不过还是不想在过完这一年之前、就处决那些妖言惑众故意煽惑的罪人,想拖过明年正月。
  诸葛亮也不会过问这些具体决策,在雒阳大致盘桓了不到半月、述职完毕、呈递了对平州的后续施政治理意见后,便就职中书令,
  随后诸葛亮交接了一下中书令的日常工作,就被刘备派去了邺城坐镇。这次的任期也就一年多,等明年运河彻底修完后,诸葛亮也就不需要再在地方上监督朝廷基建工程了,可以再回京城。
  这一年多里,诸葛亮也不用全程常驻邺城,而是两头跑,春秋在雒阳,冬夏在邺城。
  反正两地之间交通还挺方便,都算是在华北平原边缘,直线距离才五百里,偶尔往返就当旅游放松了。
  中书令的具体工作,沮授也会在这一年多的过渡期里,逐步交办给诸葛亮,等诸葛亮彻底接手后,沮授也能跟钟繇一样退居二线,从此以顾问型的身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