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综合其它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穿到古代当名士 第154节
  他摸着腰上有个突起的地方,用力按了两下,也不见亮,便皱眉问道:“这电棒如何能亮?是否要装上那边的‘电池’?还请余指挥为殿下与我等演试一回。”
  余指挥使应了声“诺”,上前拿起另一个电筒,又从最底下那抽屉里取了两个灰朴朴的圆筒塞进去,再按住电筒腰上突起的铁块,往下抹了一下。
  一道炫目的黄光瞬间亮起,正对着电珠看的人眼前瞬间烙下一丝暗线。
  他们的帐子里虽然透进天光,这电筒里照出的光却还是清晰可辩,是一道光柱映照着飞舞的灰尘,在帐壁上打出一个圆形光斑。
  齐王难以自抑地向前走了一步,成国公动作则更快一步,几乎是抢过手电筒,也不怕晃眼,对着电珠细看。
  他也试着开关,摆弄了几下,才想起将这东西献给齐王,激动难抑地说:“殿下请看,这电筒不须火便可照明,咱们行军渡水时用它可方便极了!”
  余指挥正自装着别的电筒,好拿给这几位装军看,听他说这话,连忙解释了一句:“国公,这电是不能遇水的,它遇水就坏了!”
  怎么,这么粗个铁棒子,沾沾水还能坏了?
  余指挥说不出什么,杨侍郎倒还记着宋时教过学生用盛水的玻璃瓶装过静电,便替他解释了一句:“辅国公不见下雨天电随雨落到人间?这电沾了水就化到水里了,故不可碰水。”
  虽不能沾水,但雨天用油布裹好了,只教玻璃那面前头不用东西挡着,便不碍着光透出来,比什么火把、气死风灯、煤油灯都方便。
  辅国公、成国公等惯熟战事的老将眨眼便想到这电筒的好处,抓着余指挥絮絮问了用法、又问电池能供得多久的电。余指挥一一答了,并叫带来的两个会装电筒的王府亲卫教齐王诸位公侯身边的谋士换电池、电珠,修缮些接触不良的小毛病。
  他将自己记住的都讲了,又对齐王拱手行礼:“我家殿下来时曾告诫下官,此电筒虽珍贵,却也比不过我大郑北伐千秋之功。望殿下与诸位大人于战事善用此物,不必将其当作珍玩异物,将来桓、宋两位大人还会再多制这等良器,为我大郑王师添助力。”
  周王不只与侍卫指挥这么说,在给齐王的书信中也一样大方承诺:他们只管在外扫荡虏寇,军中用什么,只消递一封信来,兄长自会尽力筹措,不使他们有缺少的。
  齐王看得心中酸溜溜的,酸中还带几分涩。一时嫉妒皇兄命好,天生就是长子;一时又幽怨宋时负他深情,眼里只看见皇兄;一时又觉得皇兄就是沾了宋桓二人的光,这东西都是人家做的,他只是给送过来……
  但也不能不承认,他也就找这位皇兄讨东西,才能要一得三,不怕他在暗地拖后腿了。
  若换了出京时跑来跟他贬损周王的三皇弟,如今只怕军粮未到,告他贪图享乐,索要精粮美食的折子就先到了御前。
  他心底暗暗纠结,几位将军还在旁没口子地夸周王友爱兄弟,忠军爱国,为着北伐尽心操持。说到后头,齐王尽听着在他耳边嘟囔:“周王殿下对殿下这般棠棣情深,真教人羡慕。也亏得宋大人得上天所启,引下雷电来用,这是天佑大郑,必得成功!”
  齐王竟无一句话可反驳,但就这么承认兄长行事做人都好,连他心里都其实也有些信任,也无怪宋时选了被流放出京的兄长也不选他……
  他也还是意难平,暗暗酸了一句:皇兄这时还说桓宋,明明世人都说是宋桓!他就是偏心自家妻舅,不知道以人材为重!
  然而齐王这偏心论根本没人听到,便是听到了也不会有谁跟着议论。
  周王派来的人下去休息,几位将军便与杨监军研究起了这电筒的用法:
  白天天亮,看不出它的光有多亮,能打多远。到晚上试用之后才知,这光真能在空中照出一束光柱,打到树上、草上而止。无论打在何处,也是照出一团圆的光班,光照得越远,打出来的光斑便越大。
  更妙的是这光看着像是束成一柱的,照只照眼前一线,而不像火把冲天而烧,在夜色中极易叫人认出来。行路时将这光压得低低的,只照脚前几步,左右前后再稍加遮护,便是有虏寇哨探隔着数十步外,恐怕也看不见他们行军。
  但若往天上打去,那光照不到东西,只能从侧面看见一道上大下小的光柱,在半天中模糊散去。
  这光柱可当烽火狼烟之用!
  可又比烽火方便得多。
  众将官当即想到,若夜间哨探发现有虏寇在,只消将灯头向上,打出一束冲天黄光,大军岂不就能循光而进,将正在歇息的虏寇一网打尽?
  哪怕虏寇发现光柱,这光也照不出人身影,也不留烟气焦痕。探子只消关上电筒,在他们寻来前另觅一处藏身,定不会被发现。且这电筒是世间未有之物,他们于今日见着之前都没想过能用灯照出这样一束光柱,虏寇自更不能,定会为此生出猜疑——
  或许以为神鬼之迹,聚众于彼处拜祈;或许惊得夜逃;也或许视作自然,不加处置……
  但无论他们如何动作,都只更利于王师掩杀!
  诸将官与杨监军议得心潮澎湃,立刻调派精锐哨探,教他们熟习这电筒的用法,并教人设计挥动电筒传达的暗语,将这些探子放入草原深处。
  汉中府这一年新雪落下的时候,关外草原上便传来了第一场大胜的捷报。
  第249章
  捷报传到京时,尚未过新年。
  五年了……
  自二十二年虏寇南侵, 进犯雁门、偏头, 破宁武、窥忻州……
  彼时达虏临边驻牧, 更常往关内纵横掳掠,视边墙镇堡如无物, 杀害军民无算,逼得忻州指挥自尽殉国,满朝文武为之失色。
  而今边关严整, 虏寇不敢多留。大军出关不几个月, 竟已深入草原, 直穿至河套深处,反将虏寇某部围于套内, 生擒一名虏王亲族, 另有一族虏酋率族请求归附。
  如今还不曾过年, 这竟只是五年间, 边关情势便有天翻地覆之变了!
  新泰帝将军报重重拍在桌上,喝道:“赏!重重地赏!齐王与诸将劳苦功高, 叫他们先歇下来安生过个年, 年后再战。令监军杨荣选人押俘虏上京, 将那名欲内附的虏酋与亲人也送上京来受封!”
  杨侍郎与辅国公、成国公等人寄回京的奏报中竟多有夸赞齐王勇武敢战, 身先士卒的, 又夸他平日不贪好享乐,与军士同饮食。
  此番哨探能深入敌后,探查出虏寇部所所驻, 也有齐王殿下肯将原供亲王将士所用的军粮分与哨探之故。
  他能为军务节省自己的饮食,还亲笔致书周王,请周王多筹饼干、罐头等轻便易携之物;而周王亦在接到齐王书信后便尽力筹措,送上比他所请更多的军粮,更送上了哨探、潜行的神器——
  正是佥都御史桓凌与汉中宋知府宋时所制的“电筒”。探子凭此确定虏酋所在,大军趁夜奔袭,将其部王公一举成擒。
  两位亲王一个爱兵如子,一个顾全大局,这一场胜仗甚亏了二人之力。
  天子叹道:“恕儿如今也长大了。朕原以为他只是心浮,交代他的事总不用心,其实倒是朕看错他了。这孩子只是不好文而好武,待在边关正遂他的志了。”
  这些年齐王在京郁郁不得志,放到关外,或许对他、对朝廷都是件好事。
  他指尖在军报上“齐王”二字旁划了几圈,重重一敲桌面:“便依太祖少年时所作的《九龙夺嫡》故事,封他一个‘大将军王’,给他出战的机会!”
  除此之外,三军上下各有封赏,负责供应军粮器械的周王与各地牧守亦有功,都交兵部、礼部共议。
  天子亲作手谕,叫内侍送往廊下。才去不久,外头便有小内侍秉报:“魏王殿下求见。”
  朝廷大胜,魏王自也是欢喜的。
  天子心情正好,便叫他进来,亲热地问道:“你也是为你二皇兄大胜之事来的?”
  是。魏王恭恭敬敬地行了礼,拱手道:“前蒙父皇恩典,许儿臣在礼部行走,儿臣便看了一些前朝卷宗。如今年这般大胜,旧例都要去太庙祭祀,以告慰祖宗。”
  是啊,他只顾着欢喜,顾着封赐众将军,险些忘了这些礼制。
  天子含笑说道:“你在礼部倒是比你二皇兄用心,这些礼仪都记得清楚。朕也觉得,是该去太庙告祭一回……”
  魏王得了父皇肯定,愈发欣喜,主动建议:“不过儿臣以为,此一仗虽大胜,却还只是初胜。西北有辅国公、成国公等名将在,必定还能赢得更多大胜,故这回祭祀父皇也当重视,却也不必一次便办得太过隆重。”
  天子近年身体不若往年,祭祀流程繁冗,祭祀服又厚重,若亲自往太庙祭祀,只怕有损圣体,当挑选合适的皇亲、官员代为祭祀。
  如今两位年长皇子都在边关,京中之事,岂非都合托付他?
  他这话虽未说出口,但环顾京师,确实也没有哪位皇子、亲王压得过他。魏王胸有成竹,站在下头静候父皇吩咐。
  天子思忖一阵,也果然开口吩咐他:“你在礼部做得用心,朕有些事也放心托付你——朕将加你兄长齐王为大将军王,这封号、赏赐、仪制都是国初时才有的,你且翻翻旧制,做好此事。”
  魏王脸上的喜色瞬间凝住,一时竟不知该做怎样的反应。
  他父皇却只温声道:“朕知道此事繁难,不过如今朝中除新年外,也就只封赐六军一件大事,你且用心作,做得好了朕也自有奖赏。”
  至于祭祀先祖,总该长子来做才庄重。不过如今周王还抽身不得,还是由他在新年祭天、祭祖时告祭吧。
  他又补了一道手谕,叫人加急送往内阁,叫吕首辅安排封赐和祭礼时添上这些。又问魏王:“你可还有别的事么?若无事便回礼部吧,尽早将赏赐议出,送去给你皇兄与诸将才好。”
  魏王满心欢喜而来,领了并不想接的任务而回。
  到得礼部,吕首辅与左右侍郎听说此事,还恭喜他能得着这样的重任,给他讲齐王在这场大战中的功绩……
  讲得魏王脸色发灰,轻咳一声,道:“本王既受命为二皇兄备加封礼仪,也该早些去看看太祖时的仪注了。”
  吕首辅道:“是老夫欢喜过头了,叫典簿来领魏王殿下往后头库里查书去。”
  又问身边郎中:“前朝旧起居注、职官志、仪注之类可都编好类别、索引号了?早几年就叫你们把库里所有书都按着宋状元的索引法重理一遍,若还未做好,害魏王寻不着书,却是咱们礼部的过失了。”
  考功司郎中道:“首辅大人放心,虽则礼部忙录,卷宗繁冗,可这书册都分类弄好之后,咱们司里自己寻书也方便,岂有不用心的?”
  凡涉及他们日常工作、考核内容的,哪怕国初的也都已编得差不多了,只有些少不要紧的典章还没弄完罢了。
  吕首辅目送魏王去后头库里,捻着长须叹道:“当年子期还在京里,给国子监弄了印书的、索书的好法子。如今这东西还用着,人却在外省一驻数年……”
  也不知这场大胜之后,他们小两口儿的功绩是否已足够回朝的了。
  但他们能回来,周王却要看圣意……
  他不敢揣测天家事,想到这里也就罢了,自己与次辅、三辅去拟圣旨,又与兵部共议赏赐,并挑了考功司郎中姚胜去边关宣旨。唯虏部内附一事因涉及边外如何划草场安顿那几千牧民,还需再请示天子。
  张次对着案头文卷,忽然叹了声:“若是从前听着几千牧民内附,听着都要心颤。如今也不知怎么着,听着几千个人只觉得极少,好像还抵不上一校的学生多似的。”
  的确是抵不上一校的学生多,抵不上的是汉中学院那些有功名无功名、男男女女都加上的学生,平常的官学校可没有那么多人!
  吕首辅与李三辅一瞬间心有灵犀,齐齐瞥了某位收了好弟子门生,几千学生都当作寻常的阁老一眼。
  张次辅与他们却没什么灵犀,安然接受了他们羡慕的眼神,直抒胸癔,当着两人发表高论。
  子期当初在汉中收容流民,合今日收容内附部族其实也差不多么。若使人学他在关外也建个什么经济园,教那些内附部民如关内百姓般安安稳稳地做营生,再派读书人教其汉文、诗书,使其服天朝礼仪教化,岂不比划大片草场与他们更好?
  第250章
  新泰二十七年的立春,便是在一片更胜于往年的欢喜中度过。
  这些年宋知府带人种出嘉禾瑞穗, 每年立春节阖府士女老幼都打扮得济楚新鲜, 到城东亭外看春戏、鞭春牛。而今年更有关外大捷, 那些被虏寇祸害,不得已流寓汉中的人一解胸中怨恨悲痛, 欢喜中交杂着大仇得报的痛快;就连生在汉中太平之乡的人,也为大胜终于大胜虏寇,狠狠地扬眉吐气。
  这一年演春, 满城倡优、百艺都尽心收拾好行头家什, 到南郑县东门外排演春戏。
  甚至许多改行经商、买纺织机开工坊, 或靠收租度日的旧日名角,如今也翻出行头、乐器, 重新汇入演春的戏队里。这回也不排往年迎春降神的旧戏, 而是应合着边关大胜的喜讯, 演起了知府宋大人改的《岳飞》。
  扮岳飞的自是本城第一名优, 岳家诸子各各俊秀无双,就连小将们身边护旗的士兵都是在勾栏院要花上四五十文才能听上一场戏的佳人。
  而今这些优人都穿着簇新的戏服, 威风凛凛, 边舞边唱, 令人如同身在战场;后面又跟着吹、唱、弹、拨、说话、胡旋、杂耍、百索、挑幡、演武、驯兽的百艺人……
  可这些加在一起, 也不及官府今年装饰的春牛打眼。
  往年的春牛只是用泥塑得高高大大, 饰以彩帛纸花。今年为着应祝草原大捷,也是宋大人“发明”出了干电池,财大气粗, 竟在牛身上披了一身颜色各异的玻璃灯泡,用杜仲胶做了电池盒,塞在牛口中。
  这厢春牛立好、百艺齐备,汉中府及汉中卫文武官员也到城外相迎。
  周王虽非在汉中就藩的,但因如今战事仍未算结束,他还有坐镇汉中,顾全军务之责,这些民间庆典便不参加了。虽说自己不参加,但他体贴舅兄,倒是给桓凌放了假,让他与汉中官员——就不点名了——结伴去看立春之仪。
  他们到场,这场立春庆典才正式开始。
  负责看着春牛的劝农官上前行礼,请示知府是要请桓佥宪点亮牛身上的灯,还是他自己点。
  这样出风头的事自然要留给领导。
  宋时偏过半张脸,眉尾挑上去几分,眼神在他脸上勾了勾,偏又十分严整地拱手问道:“佥宪大人可愿为汉中府点春灯引春?”